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
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
不同的植物种类
一般说来,植物各种类之间硒的含量有一定的 规律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乔木>灌木>草木; 针叶树>阔叶树>草本植物; 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作物中硒的水平一般为100μg/kg左右(干重),这 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和安全的。当饲料植物中硒的 浓度低于10μg/kg(干重)时,家畜可能出现异常。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硒的最小需要量应为100μg/kg, 而硒浓度在3 000μg/kg时属硒的低毒水平(Kitagishi et al. 1981)。 在我国土壤中的低硒含量常与克山病联系在一起, 病区草本植物和大豆中硒含量范围为21-32μg/kg, 而非病区的含量为31-83μg/kg。 含硒量最低的作物是水稻,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大豆。
全球分为低硒土壤和高硒土壤,这是一个 相对概念,目前尚无量化关系。
高硒土壤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西部、加拿 大、委内瑞拉、印度及中国的陕西紫阳和 湖北恩施等部分地区。 我国湖北恩施硒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为 9.68mg/kg,而非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仅为 0.05~0.8mg/kg。土壤中硒的局部高异常与 其地质因素有关。 世界上有大面积的低硒土壤地区,我国存 在着一条从东北到西南分布的低硒带。
(二)土壤及根际条件对硒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中存在一定形态的硒; 条件的改变导致硒的有效性降低; 水稻等植物可以通过根和叶片挥发硒。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低硒土 壤中生长的植物,当温度高于20℃时比在较冷季 节(温度<15℃)时可吸收更多的硒。降雨也可 能较大程度地影响草本植物对硒的吸收,在雨水 充足的地区,植物体内硒含量常常较低。
3 按连续分级浸提法分级
水溶态; 交换态; 有机结合态; 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硫化物态; 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
P182
形态分级图
二、植物中的硒的含量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和硫有很大的相似 性。植物对硒酸根的吸收是通过硫酸根载 体来完成的,从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别是富硒植物中挥 发的含硒化合物(即二甲基二硒化物), 是导致植物(例如黄芪属植物)硒逸出和 释放出难闻气味的原因。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中其他元素的存在 互有影响,植物中硒含量的增加将抑制其 对N、P、S等元素的吸收,降低植物体内某 些氨基酸的含量;
硒含量过高也抑制植物对重金属Mn、Zn、 Cu、Fe和Cd等的吸收,P、S和N的施用将有 助于减少硒毒,可能是由于这几种元素的 施用抑制了植物根系对硒的吸收。 土壤可溶性有机酸可以改变植物对硒的响 应,如富啡酸对硒的植物毒害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
人们在研究毒性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硒的一些有 益的生物学功能,并于70年代证实了硒是谷胱甘 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并随后 (1975年)提出了硒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因子, 中国专家提出了用硒(Na2SeO3)预防和治疗克山 病的建议。1975年左右,硒被确认为是一种生物 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和动物的抗氧化系统起着 关键作用。
第八章 土壤硒、氟 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植物中硒及其环境行为 第二节 土壤-植物中氟及其环境行为 第三节 土壤-植物中碘及其环境行为
第一节 土壤-植物硒及其环境行为
一、土壤中的硒 二、植物中的硒 三、土壤-植物中硒的迁移 四、硒的环境效应及其调节
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元素硒。 由于硒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 通过对高硒土壤中植物的分析后发现,生长 于其上的谷物和牧草含有大量的硒,从而可 引起动物的硒中毒,硒被视为剧毒元素。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 结合形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着成土 过程的加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
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积、淋溶 与黏化作用的强烈影响。
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
富铁铝化过程,常伴有硒的富积 ,富铝化程度 愈高,则硒含量愈多。 淋溶作用则导致土壤贫硒。土壤在淹水后渐渐 转化为还原条件,促使氧化铁等的还原并同时 释放出所含有的硒,从而导致无机硒溶解量增 加并随水下移至土壤底层。
硒蛋白与人体荷尔蒙三碘甲酰胺的合成有密切关 系。硒的缺乏可能会加重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 肿。环境中硒的不足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而影 响人类的健康。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一)土壤中的硒的含量 硒(S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VI A族,硒是 分散的稀有元素,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硒矿,通 常以硒化物的形式作为杂质存在于金属硫化矿中。 主要的氧化值有-2、+2、+4和+6。
尚不能证实硒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
不同地区
从植物硒浓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干旱地带 的植物硒水平高于湿润地带,这是因为在 亚热带、亚热带湿热的环境中,一方面淋 溶作用强烈,另一方面风化壳多为富含铁、 铝的黏粒矿物所组成,它们对硒有较强的 吸附能力。
近岸植物中的硒的含量较高,这与海洋浪 花飞溅到地表带来硒有关。
阿坝州大骨节病
硒的毒害
动物和人对硒的反应比较敏感,可分为高硒性 反应和低硒性反应和低硒性反应,以及因硒过 剩或不足引起的各种地方性疾病。 人和动物硒中毒有多种影响,可引起生殖力下 降、高畸胎率。高硒有致突变作用,导致癌症 发生。儿童硒中毒可使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功 能紊乱,引起贫血等疾病。对于低硒反应,动 物较人更为敏感,在动物的低硒反应中,以白 肌病的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硒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脱发、脱指甲、皮肤坏死、 肝肿大、肠胃不适等。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行为的一般特征
土壤中水溶态硒是最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硒;硫 化物和硅酸盐态硒最不容易被植物吸收;交换态硒分 布在土壤固相最外层,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土壤 条件限制;有机态硒主要赋存在土壤腐殖质、胡敏酸 和富啡酸中,胡敏酸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稳定, 其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富啡酸结构比较简 单,与其结合的硒容易矿化分解成无机硒和低分子有 机硒化合物(如硒-氨基酸),因此可以被植物吸收 利用。酸溶性铁锰氧化物态硒主要为铁、铝、锰氧化 物及其水合物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6)挥发态硒: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烷 基化合物。
2按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方式划分
1)吸附型硒 常用1mol/L氯化铵 溶液提取。这是 一种断键的、结合松弛的硒,一般占土壤全硒的6 %~16%。 2)铝型硒 用0.5mol/L氟化铵溶液提取。是可提取 的与铝化合物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为 8~59mg/kg,一般占土壤全硒的10%~16%。 3)铁型硒 可用0.10mol/L NaOH溶液提取。指可 提取的与铁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一般 占土壤全硒的17%~42%。 4)钙型硒 用0.25mol/L 硫酸溶液提取。是与钙结 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
土壤质地
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土壤 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 硒多于粗质地土壤。
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 一般高出1-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硒相应增加。
生物对硒的吸收和在土壤中富集作用较强,土 壤腐殖质对硒又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 因而反映至土壤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 >粗质土>细质土>粗质土。
(二)其它来源的硒
大气沉降带来一定的硒,降水中的硒含量 范围为0.03-0.59μg/kg,一般为0.1-0.2μg/kg。 降水中的硒主要取决于当地下垫面的情况, 海洋输送的硒是微量的。 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硒的含量,在工业区 甚至出现硒污染的现象。 对于低硒地区可以土壤或叶面喷施亚硒酸 钠来补充硒。
5 解毒作用
硒能拮抗重金属毒性,与金属有很强的 亲和力,在体内与重金属如汞、甲基汞、 镉及铅等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 毒,并使金属排出体外。动物试验还发现 硒可降低黄曲霉毒素B1急性损伤、减轻肝 中心小叶坏死的程度与死亡率。
缺硒的危害
人类与低硒有关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的心 血管疾病、克山病;骨骼形成大骨节病; 消化系统的胃癌、肝癌、胰腺癌等;造血 系统的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四、硒的环境效应及其调节
硒的健康效应
硒的毒害 硒污染的治理
硒的生理作用
1 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硒是许多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特别是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组分, 每1molGSH-Px含4g原子硒,在体内特异地 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起氧化还 原反应,保护生物膜免受损害,维持细胞正 常功能。硒可与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相互补 充。 2 增强免疫作用 硒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 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 GSH-Px和硫氧蛋白还原酶(TR)调节免疫细 胞的杀伤和保护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行为特征
1) 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 -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 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2) 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 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 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 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 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 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 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 植物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