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数学意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让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
2013年的数学试题在取材上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课程目标,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为背景,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题目背景新颖,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
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 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
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育情境引领学生感悟数学,学着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带进课堂。
“高跟鞋与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黄金分割的应用;“13人中一定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学校篮球赛场次设置及同学间互赠贺年卡”等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怎样买门票更合算”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帮人们少花钱多办事;“红绿灯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转盘中的游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概率的意义;“储蓄策略”“打车付费”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精打细算”的妙处。
这些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让数学走入学生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多的应用价值这个道理。
在教学“线段”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学生探讨得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学习“利息“后,让学生算一算:你如果有500元,打算存入银行两年,有两种储蓄方式,一种是存两年期的,另一种是一年一年的存,选择哪种方法得到的税后利息多一些?请你分别计算出两种储蓄方式的结果,以便比较选择储蓄方
式?二次函数作为数学模型的大姐大,更是无处不在。
“种多少棵苹果树时,总产量最大?”“球出手时离地面多高才能射中?”“销售单价是多少时,可以获利最多?”“何时窗户透过的光线最多?”等等。
这样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但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能力。
3 让教学方法趋于生活化
教师上数学课都善于利用各种直观教具,乃至于多媒体,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
然而,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生活,在生活中学”。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课后却易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用”的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能手”,在实际生活面前常常却“手足无措”。
数学不是“纸上谈兵”,数学教学更应讲究“实战演习”,“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
不仅要设计“室内操作”,而且要设计“实景重现”,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其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去思考解决问题。
4 回归于生活,注重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面积问题时,当学生完成了基本的练习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现在让你当设计员,你怎样才能出色的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呢?学生很快地给出了答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热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应丰富多采。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方式方法的呈现上更要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不强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思考,统一的方法解快问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表达时间,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多种思维途径,让学生求新求异,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数学是车,生活是轨,只有让“数学之车”行驶在“生活之轨”上,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转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的道路,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