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章、节内容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理性的认识。

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加深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难点:(1)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练习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

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

让学
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探究学习为载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课堂小结等环节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具体操作是:(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导入学习目标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探究
学生探究: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图示幻灯机和投影仪构造,通过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把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弄清楚。

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属于了解的内容,知道课本上的知识就可以了。

(三)、难点突破
依据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示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投影仪、照相机成像特点(四)、课堂小结与学习评价学生交流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或学习体会。

(五)、教师小结
1、评价本节课学生表现(从知识学习、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
2、教师启发:这节课上关于生活中的透镜,到底本节课所讲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成像特点是否成立,我们已经从上节课的实验中得到结果了,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

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以上是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的想法,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张龙
2011-3-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