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7章 电泳分离法
分离科学与技术第7章 电泳分离法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可用于蛋白质分子的分离。 蛋白质分子的等电点 pI,pH < pI 时,带正电;pH > pI 时,带负电。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法:电解槽中放入载体两性电解质,接
通电源,形成一个从阳极 阴极 pH 逐渐增大的 pH 梯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建立的前提:稳定 pH 梯度的建立 建立的 pH 梯度非常稳定(无对流),由扩散和电迁 移所引起的物质运动处于动态平衡,两性电解质分子的
任何移动都会使其由不带电荷变以带电荷,在电场作用
下,再次迁移回到其等电点。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
当平衡时,电场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即
qE fv
则
v
qE q q E 或 v E f 6 r 4 r
荷电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其有效电
荷、表观液态动力学半径、介质黏度成反比。
第二节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一、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
电泳分离的基础:物质粒子在电场中迁移速度的不同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稳定 pH 梯度对载体两性电解质的要求: • 缓冲容量足够大,以维持 pH 梯度稳定 • 等电点处导电性好,以通过一定电流 • 分子要小,且不与被分离物质发生反应或使之变性 • 化学组成不同于被分离物质,不干扰测定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
一、概述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第二节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二、电泳分离法的分类
2. 按有无固体支持物 支持物电泳
支持物:滤纸、薄膜、粉末、凝胶、海绵等 支持物形状:U 型管、柱状、平板、垂直、毛细管等 免疫电泳 免疫扩散 等电聚焦 pH 梯度 凝胶电泳 分子筛 高压电泳 高电压
第二节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垂直柱状凝胶电泳仪 垂直板状凝胶电泳仪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二、电泳分离仪器装置
水平板状凝胶电泳仪
上 样品凝胶
垂直柱状凝胶电泳仪 柱状凝胶管 中 浓缩凝胶(间隔凝胶) 垂直板状凝胶电泳仪 下 分离凝胶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均相电泳法
不连续体系凝胶电泳法 SDS 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法
不同物质在同一电场中,由于有效电荷、形状、大小
的差异,其电泳迁移的速度不同,可实现分离。
qE q q v E 或 v E f 6 r 4 r
第二节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二、电泳分离法的分类
1. 按分离的原理:
区带电泳、等速电泳、等电聚焦电泳等 2. 按有无固体支持物: 溶液 自由电泳(显微镜、移界、柱、自由流动幕、 等速电泳等) 固体支持物 支持物电泳
制备:单体 丙烯酰胺,交联剂 甲撑双丙烯酰胺,
催化剂 过硫酸铵
聚合物链长 单体,交联程度 交联剂 电泳分离效果 凝胶理化性质 单体和交联剂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概述
分离原理:电泳分离电荷效应 + 凝胶分子筛效应
质点电荷 聚丙烯酰胺分类: 小孔凝胶:催化剂过硫酸铵,加速剂四甲基-1,2-乙 二胺(TEMED),缓冲液 pH = 8.9 大孔凝胶:催化剂核黄素,可不加 TEMED 网孔孔径
发展过程 • 1809 年,发现电泳现象; • 1907 年,研究白喉毒素在琼脂中的泳现象; • 1907 年,瑞典 Tiselius 制造了移动界面电泳仪,并分离
了马血清蛋白的 3 种球蛋白,电泳技术得以创建;
• 1948 年,德国 Wieland & Konig 采用滤纸为支持物进行
了电泳(纸电泳),创建了区带电泳;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概述
固体支持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葡聚糖
凝胶、纤维素。
固体支持物性质:均匀性、化学惰性、易于重复制备
聚丙烯酰胺凝胶:孔径可调、非离子型聚合物(可有
效避免内渗和吸附对电泳分离的影响)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概述
聚丙烯酰胺凝胶:网状共聚物,结构见图 7-1。
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以
样品的多种特性为根据的液相微分离分析技术。
3. SDS 电泳法
SD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十二烷基磺酸钠,一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SDS 能够破坏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与其它物质分子之
间的非共价键,使蛋白质变性而改变原有的构象。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3. SDS 电泳法 蛋白质溶液 + SDS 和强还原剂巯基乙醇后,蛋白质分子内 的二硫键被巯基乙醇还原,使蛋白质分子与 SDS 充分结合, 从而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 配合物。 若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 SDS,则蛋 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
Cl 离子迁移率大,移动快,在其后形成一个低离子浓度区
域(低电导区、电位梯度高),促使蛋白质样品离子和尾随 甘氨酸离子在其后加速移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向下移动的 界面(高电位梯度低电位梯度)。由于蛋白质样品离子的有 效迁移率介于前导和尾随离子之间,于是在两个电位梯度上
浓缩成一个薄层,如由原 1 cm 厚浓缩为 0.25 m 薄层。
第七章 电泳分离法
概述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毛细管电泳
第一节 概述
电泳分离法
借助直流电场的作用,将混合物中的带电质点根据其
移动速度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分析的方法。
分离对象:
• 生化物质:在适当 pH 条件下,带有一定的电荷。如蛋 白质、核苷酸、核酸等 • 无机离子
第一节 概述
• 20 世纪 40~50 年代,出现醋酸纤维素膜、琼脂、淀粉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发展过程
20 世纪 80 年代,Jorgenson & Lukacs 发展了高效毛细
管电泳,成为分离科学研究热潮和研究前沿之一。
电泳原理 电泳仪器(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
生化分离分析三大方法:电泳、离心、色谱法 电泳是一种鉴别、分离、提纯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建立的前提:稳定 pH 梯度的建立 pH 梯度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等电点的小分子载体两性电 解质连续排列而形成,其在电场中按等电点的顺序排列,
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形成一个平滑的 pH 梯度。在梯度中
每一点的 pH 取诀于该处载体的两性电解质的 pI 值。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1. 均相电泳法(连续电泳法)
均相:电泳槽和电泳凝胶中放置的缓冲液相同,电泳
过程中 pH 处处相等,无浓缩效应。
样品:高浓度、小体积。 防止样品扩散:加入糖、尿素、丙三醇等,增加样品 密度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1. 均相电泳法(连续电泳法)
电泳分离系统中存在的三种离子:
• 前导离子:迁移率较大,只存在于凝胶中,如 Cl、K+ • 尾随离子:与前导离子电荷相同,迁移率较小,存在于缓冲液中 • 缓冲平衡离子:所带电荷与前二者相反,凝胶和缓冲液中均存在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2. 不连续体系凝胶电泳法
电泳分离系统中存在的三种离子: 电泳过程中,样品凝胶和浓缩凝胶中的 pH 需使有效 迁移率满足以下条件: 前导离子 > 样品离子 > 尾随离子
度介质。蛋白质分子在电泳作用下,迁移到周围介质 pH = pI 点时,蛋白质分子变为不带点,停止迁移,即“聚 焦”于该 pH 介质中。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4. 等电聚焦电泳法
等电聚焦电泳法: pI 点是蛋白质分子的特征属性,不同蛋白质分子的 pI 不同,聚焦于不同的 pH 介质中,从而实现彼此分离。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2. 不连续体系凝胶电泳法
三种物理效应:样品浓缩效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分
子筛效应、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大大改善分离效果。
应用:对大分子生化产品分离效率高,样器需求少
(微克级),适于蛋白质、脂、糖、核酸、肽类物质的
分离分析。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二、电泳分离法的分类
2. 按有无固体支持物
分离科学中比较重要、常见的电泳技术: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毛细管电泳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一、概述
早期电泳技术,溶液中进行 自由溶液界面电泳。缺
点:存在对流和扩散,分离效果差。
固体支持物上进行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 聚丙烯酰
胺凝胶电泳。优点:有效降低对流和扩散,改善分离效 果,区带分离更清楚,应用广泛。
第三节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三、电泳方法
2. 不连续体系凝胶电泳法
如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电极缓冲液 Tris-甘氨酸缓冲液,样品凝胶和浓缩凝 胶中缓冲液 Tris-HCl,则离子迁移率 Cl > 蛋白质样品离子 > 甘氨酸离子
三、电泳方法 2. 不连续体系凝胶电泳法
如电泳分离血清蛋白:
Cl > 蛋白质样品离子 > 甘氨酸离子
第二节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一、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以速度 v 移动时,所受电场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