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锦瑟》示范教案苏教版必修4在虚与实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
白诗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有侧面烘托,有正面描绘,以高超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音乐描写得形象,似乎能让人感知到,生动地再现了演奏的场景和音乐的内容。
李诗追忆往事,或实境虚写,或虚境实写,生动地抒写了自己内心的迷惘、惆怅的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在分别领悟理解两诗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对它们的这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作了比较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比较掌握白诗的音乐描写技巧、李诗追忆往事的描写手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作业及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琵琶行(并序)》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解,熟读成诵;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以研促读,巩固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诗是最华丽的乐章,诗是最动人的音符,诗是智者脑海中最精辟的语言,诗是文学桂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诗,可以凄婉,亦可以明朗;诗,可以含蓄,亦可以直白;诗,可以有严整的形式,亦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潇洒不羁。
若问什么是诗的真谛,一切的妙处就在一个“情”字。
有了真情,哪怕是再苍白的文字也能鲜活起来;有了真情,即使是再平凡的故事也能让静静的池塘泛起涟漪;有了真情,就算是略显稚嫩的诗篇也能觅到无数知音。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
这首诗和他的《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就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推进新课(诵读课文,抽查预习)师《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诗人夜闻琵琶女弹奏琵琶。
师全面吗?谁再补充?生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诗名就是“琵琶行”。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师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生两位。
分别是琵琶女和作者。
师是什么使他们有了共同点?生苦难的经历。
师文中是怎么表述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好,今天的预习就抽查到此,大家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来深入探究此文。
文本研习师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
(全体读课文)师作者开篇写送友。
我们过去学过很多送别诗,都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生“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解对方,不要伤心。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感伤。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鼓励,是鞭策。
师是呀,这些送别诗都在特定的场合表达出了特定的意义。
那么本诗作者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呢?生诗人描写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
生这种意境,令人顿感真正秋凉袭来,渲染出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也有这样的效果吗?生是的,它描写了别时景象。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
师在结构上,本句有什么作用?生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氛围。
师是的,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琵琶女的出场确实是在作者的极力铺垫之下出现的,她的出场能看出她是个遭遇生活坎坷的人吗?生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既能看出作者急于见到琵琶女的心情,又烘托出眼前琵琶声的强大吸引力。
生作者形容琵琶女出场,是“千呼万唤”,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摆架子,也正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师下面作者开始描写琵琶女美妙的音乐声,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剖析一下。
生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动作简单熟练,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自然孕育而成,有大家之风。
生紧扣上文一个“情”字,用“弦弦掩抑声声思”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绿腰》”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指法,更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抒发内心的情感。
师以下十四句作者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
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对音乐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生弹奏的动作的熟练:“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生旋律的多姿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生听众的反应的衬托:“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生传神比喻、通感的贴切运用:把粗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等。
通感手法的使用更是使音乐化抽象为具体,引起人们不尽的联想。
生周围环境的渲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的弹奏已经结束,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更从侧面衬托了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生我觉得这里不仅写了音乐,而且写了音乐背后的情感。
人们都说诗人是多情的,但分明是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报国无门,无路请缨,他们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却在尘世成为遗弃儿,满怀的愁怨,只能被仙乐似的琵琶声化解,被甘醇的杜康酒浇灭。
诗人的命运是痛苦的,他们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他们醒来后只能继续他们飘泊的人生路。
所以我认为音乐背后的情感更浓。
师是呀,作者对无形音乐的描写能如此绘声绘色,已不能不使我们惊叹、佩服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音乐背后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琵琶女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生作者用“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描写,表现了她克服先前的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生“自言”以下,通过女主人公的自述,作者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师大家一起总结一下琵琶女痛苦的人生经历。
生她一生经历曲折。
在青年时代她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谓大红大紫,备受宠爱、备受嫉妒;好景不长,时光不再,随着家庭的变故“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上年长色衰,于是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
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痛苦万分。
师前后结合起来,你认为琵琶女是怎样一个人?她的经历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生技艺高超,可惜生不逢时,备受凌辱、备受损害的一个人。
生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那个社会人们追求的是美色,是金钱。
艺人们在那个社会不会有什么人格、尊严。
面对这个形象,怎能让人不洒下同情之泪!比较探究师同是刻画琵琶女的形象,在另一文章中却是如此,请大家比较一下异同点。
下面是白居易写的另一首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①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②,低眉终不说。
注:①娉婷:姿态美好。
②一问一沾襟:问一次就哭一次。
沾襟,泪湿衣襟。
师阅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要注意背景,《夜闻歌者》系白居易元和十年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都作于诗人贬官之后。
生相同点:①描写对象都是境遇孤独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对她们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②两首诗都用了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生不同点:《夜闻歌者》是五言古诗,篇幅短小,描写没有《琵琶行(并序)》那样生动,歌者的形象也不如琵琶女那样完整丰满,基本采用白描手法。
而《琵琶行(并序)》的表现手法则富于变化:有正面描述,也有侧面烘托。
叙述、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语言表现力更强。
师阅读这首诗后再体会体会,说说你更爱读哪一首,为什么?生我喜欢读《琵琶行(并序)》,因为它的情节性强,形象感人。
生因为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太精彩了,简直无与伦比。
师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揣摩一下这首诗歌和本诗描写音乐的不同。
多媒体课件展示:听颖师弹琴韩愈昵昵儿女语①,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