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冲突经验主义:指的是一种经验起主要作用的知识论。
有关世界的经验依赖于感官所提供的信息。
因此,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建立在事实之上,而这些事实是通关观察发现并在经验中加以描述的。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知识论,理性主义强调先验的理性或天赋观念的重要性。
理性主义者认为,心灵具有自己的先天组织原则,因此,来自感官的信息以纳入有机体的方式被过滤和仿制。
理想主义者认为,仅靠感觉信息,并不能形成获取知识的充分基础。
他们强调心灵活动、推理能力以及基于直觉辨别各种意义的能力。
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三重灵魂思想或理智精神或意志喜好或追求柏拉图根据灵魂具有的三种主要功能,将灵魂分为三个部分。
理性灵魂是灵魂中最高级的部分,欲望灵魂则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
处于两者之间的是激情灵魂。
在这种结构划分中,理性灵魂位于人的头部,欲望灵魂位于内脏,激情灵魂位于胸部。
(御车人和两匹马)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概念不只是指外形,它还包括另外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形式规定了一个事物的本质——实质因。
实质因就是定义。
是使一个雕塑成为李将军或阿西的定义是它的形式——也就是作为实质因的形式。
第二,形式还规定了事物应该如何体现和如何构成:动力因。
青铜雕塑的动力因就是将金属塑造成为雕塑的过程;对大理石雕塑而言,将一块毛坯石料进行打磨并使其成为期望的形象的过程就是它的动力因。
第三,形式还规定了事物存在的目的:目的因。
雕像矗立在那里是为了彰显某个伟大的人物,是对他的纪念永垂青史。
将这一切组织起来——事物的外形、实质、它的创造过程,以及它存在的目的——就构成了事物的形式,即为什么是它所是。
因果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应用要比在近代科学中的应用广泛得多:事物的出现所必需的条件都被称为原因。
亚里士多德确认了在任何过程都起作用的四种基质或四种原因:(1)质料因,他理解为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事物就是由质料因构成的。
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在试图用水、气或其他某种物质性基底解释世界时就引入了这一原因类型。
亚里士多德用雕塑家计划塑造其雕像所使用的无形式的青铜来阐明质料因。
(2)形式因是指当事物完全实现其目的时,在事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模式或结构;形式因是事物本质上的所是。
一个雕像的形式因就是雕塑家所想象的关于这座雕像的一般计划或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和柏拉图的形式相对应。
(3)效力因或动力因是积极的作用者,将产生的事物作为其结果。
正是通过动力因,事物得以产生。
雕像的动力因包括雕塑家在工作中使用的凿子或其他工具。
(4)目的因是引导过程的目标或目的;目的因是制作事物的目的。
在雕塑中,目的因是充分实现雕塑家目的的完整雕像。
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每一个个体事物都有一类原因。
所有事物,不论是自然物、有生命的植物、动物还是人造物都可以通过所这者四种原因来说明。
笛卡尔心身交感论笛卡尔认为,人兼有两种实体:一种是机械的占有空间的物质实体,即身体;另一种是自由而不占空间的精神实体,即心灵‘这是二元论的心身观,但他不是心身平行论,而是心身交感论‘在他看来,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他认为心身的交互作用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身体的特殊部位产生的。
洛克两种性质学说洛克认为,物质具有两种性质:一类叫第一性质,指物质的广延、形态、体积、动静、数目等。
它是物体固有的、根本的、与物体不可分离的,其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产生与它自己的原型相似的观念,是这些性质“真正的映像或肖像”。
例如,取一粒麦子,把它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仍具有原来的性质,即使再分下去,每一个部分还是保持这一切的性质。
另一类叫做第二性质,指事物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
他们虽然依附于第一性质,但并不是物体本身的东西,而是一些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
第二性质不具有原本性,只具有次起性。
他们完全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与之相符的原型,至多在物体中只有引起这种感觉的诱因。
例如,同样的火,离得较远的时候我们会产生温暖的感觉,离得较近我们就会产生灼痛的感觉;一块石头在黑暗中是没有颜色的,但光线照到它上面时,我们就有了颜色的感觉。
于是,洛克认为,温暖和灼痛、红色和白色等性质的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是主体接受第一性质的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
冯特心里元素理论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
对心理元素的分析都是心理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他看来,心理复合体是心理元素的联合;心理元素是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的单位,它包括感觉和情感两个方面。
冯特指出,感觉是心理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
而感情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
冯特认为,感觉和感情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情感是伴随着感觉产生的。
詹姆斯意识流在詹姆斯看来,意识是以连续性、关系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
因此,研究心理生活的起点不是简单的感觉,而是思维本身的事实。
从这样一种起点出发,詹姆斯讨论了意识流的五个一般特征。
第一,詹姆斯发现,思维是个人的,私有的,它们是你的思维。
第二,思维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思维是连续的,而不是分割或分离的。
第四,它所传递的信息是“思维处理的是非自身的对象”,换句话说,它是认知其他事物的。
詹姆斯坚持认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现实的信念,部分的受到了过去我们对某一物体的思维与现在对同一物体的思维之间所建立的桥梁的限制。
从我们所遇到的这么多独立的事物中,我们形成了关于外部现实的观念,以及一种我们认知或知道关于外部现实的观念。
第五,选择性、分辨性、抉择和转变兴趣。
詹姆斯认为,选择性是以刺激、美学和个人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为基础的。
他认为,从我们引导兴趣和注意的方式看,保持公正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指把抽象概念与用来测量它的方法相联系的定义操作主义:指所有的科学概念都应该进行操作性定义的信念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发生认知论发生认识论是一门研究认识(或知识)的结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心理起源的学说。
发生认知论的实质就是研究认识结构的历史发生和个体发生,也就是探索概念和范畴的发生和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发生认知论并不考察人体如何获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知识,而是更为关心的是知识的普遍形式和结构。
它主要研究科学思想所必须的那些范畴,诸如空间、时间、因果性、必然性、整体、部分类等的“概念发展史”以及他们所属的概念网络。
从认识发生的角度来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发生认知论就是比较心理解剖学。
格式塔似动现象连续性原则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连续法则(完形组织法则之一):刺激中能彼此连续成为图形者,即使其间无连续关系,人们也倾向于组合在一起视为整体。
如在一水平线上打很多不相连的点,看起来像是一条横线。
弗洛伊德潜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指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主要特点是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言语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人本主义高峰体验需求层次理论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
由于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是人与自然的合一,因而高峰体验本身也是人回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同一性感受(或统合感)和欢乐情绪。
因此,自我实现者能更多的体验到高峰体验时刻的出现。
马斯洛列举了高峰体验的19种特征,主要的有整体意识,统一意识、感知丰富、全神贯注、审美感受、创造精神、真知灼见等,它可以是一个音乐家一次成功的谱曲或演奏,也可以是工匠精湛手艺的完成;可以是某一哲学或真理的发现,也可以是对大自然景色的迷恋,等等。
马斯洛还认为,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自我实现并不是一个终止状态,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趋向自我实现的每一步都有高峰体验的出现。
它似乎是一个引导,引导人更积极地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的价值,促使人达到更丰富的自我实现。
需求层次论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提出的一种需要理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
它的基本要点:1,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动机引起的行为,包含有意识的和潜意识的。
2,人的动机是综合性运动:马斯洛坚持人是统合的整体,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来揭示动机的性质。
他说:“是整个人受到动机的驱使,而不仅仅只是人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饿了,他整个人都在需要食物,不只是他的胃”3,人类的需要是似本能需要: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体质或遗传决定的。
但作为人类的需要,即使是最基本的对事物的需要,也与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
4,需要的性质决定动机的性质:需要的强度决定动机的强度,但需要与动机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人的需要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一种或几种最占优势的需要成为行为的主要动机。
5,人类需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此类需要因缺乏而产生,如缺水而生渴,故又称匮乏性需求(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本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
它是由低而高逐渐发展的。
马斯洛认为,低层次的需要未能得到基本满足难以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这类需要满足以后便停止其需要。
另一类是心理需要,此类需要因个体成长所必需,故又称成长需要,有较大的的个体差异。
它不是一般欲望所左右,而是由实现自我潜能,超越自我所驱策。
这类需要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而其间并不存在严格的高低级关系。
6,人类需要成等级系统:人类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和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的等级系统,(1)生理需要:指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优先满足的一种,如饥饿、渴、性和休息。
(2)安全需要:指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收恐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引起威胁感和恐惧感。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个人对友伴、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可的需要。
如人希望归属于某一团体,成为其中的一员;希望有知心朋友,与同事保持良好关系;渴望得到爱,并把爱给予别人。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感到集体的温暖,否则便会引起孤独感和爱的缺失感。
(4)尊重需要:指个人对于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得到关心、重视、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二是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好胜、求成等。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实力、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
(5)自我实现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所期望的人物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