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侗族舞蹈
•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 舞蹈那样,有其强烈、奔放的快节奏,步幅很大的跳跃, 速度很快的旋转,以及难度较高的动颈、拍脚等动作,而 是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特征,以及对 日常劳作和自然万物的模拟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侗族 的舞蹈总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并末分离成一个独 立的艺术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 歌的陪衬,是侗歌的形体语言的延伸,是为了更完美地表 达歌声的另一种物化方式。如果说,侗戏从本质上讲,是 侗歌在舞台表演程式上的展现的话,那么,侗舞也就是通 过形体动作来展示其艺术表现力的侗歌。在这里,侗歌既 可视作侗族艺术的主体,又可看成是侗族艺术的源头。
布依族--铜鼓刷把舞
•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 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布依族--花包舞
• 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 进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土家族--花鼓子
• 喜庆场合和休闲时表演的一种庆祝和娱乐性舞蹈。无伴奏, 不化妆,男女双双上场,手持手帕、小扇对舞而歌。内容 主要是歌唱爱情,歌词可即兴演唱,也有传统的唱段如 《十爱》《十想》、《探郎》、《正月里是新春》等。整 个舞蹈舞姿轻盈,配合精彩的唱词,舞者用手作出各种滑 稽的动作,气氛活跃而热烈。
侗族--芦笙舞
• “芦笙舞”,侗语称之为“多伦”,“伦”即芦笙,“多”有吹、唱、 动、跳等多种含义。娱乐性芦笙舞以“伦依”、“伦周”、“伦堂”、 “伦哈”为主要内容。“伦依”是芦笙头的独吹独跳。“伦周”是在 芦笙头跳完一段或两段时,突然加进二三人合跳,从而成了既有独舞, 又有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的小型套舞。侗语中的“周”是“双” 的意思,所谓“伦周”就是泛指由独舞变成双人以上的舞蹈。“伦堂” 是围成大圆圈跳的舞蹈,参加的人很多,少则数十人,多则一二百人, 往往是倾寨而动。如果有外寨人参加,那就是一寨一堂,也有的大寨 分成两堂的。有的地区男女合跳,有的地区实行男女分跳,男在内圈 跳,女在外圈掌灯照明。“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支之多,每 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 • “伦堂”舞曲较为繁复,有十二五之多,每三支曲为一组,共四组。 曲调有“集合曲”、“启程曲”、“借路曲”、“通知曲”、“团结 曲”、“引路曲”、“入堂曲”、“开堂曲”、“转身曲”、“画眉 曲”等等。按规定,奏第一曲时要求舞蹈动作稳健扎实,优美洒脱; 第二曲时要稍加蹲转和跳跃;到第三曲,应有较大幅度地跺地、蹲摆、 跳跃、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节奏和动作随着乐曲逐组发生变化,队 形也分合交替,穿插进出,呈现出一派欢乐热烈约气氛。“伦哈”共 有九支舞曲,三支为一组,是为三组。
土家族--跳丧舞
•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 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 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 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 跳丧者多为男子。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 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 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 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主要动作要 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 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 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 悲戚感。
•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
• 苗族舞《阿米朵》
苗族歌舞-芦笙舞
•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贵州的丹寨、台 江、黄平、雷山、凯里、大方、水城,以及广西融水等地, 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 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 笙舞会。舞姿以四步为多,也有二步、三步、六步、蹭步、 跳步、点步以及左右旋转等跳法。苗族一级演员金欧领舞 的“苗族青年舞”,1963年已摄成舞蹈艺术影片《彩蝶纷 飞》,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上演,深受群众 喜爱。 •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 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佥载》上就有“五 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 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由此可见苗族“鼓舞”历 史的悠久。
布依族--狮子舞
• 俗称“耍狮子”, 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主要流 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 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 丧期间表演。
布依族--转场舞
• 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相传老人去世后, 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 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布依族舞蹈
• 布依族民间舞蹈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反映生产 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 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 狮子舞、板凳舞、铙钹舞、转场舞、回旋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 此外,布依族将明代以“军傩”形式传入贵州省的汉族《傩戏》,从舞台搬 到村寨广场,改编为专门以武打场面表演历史战争题材的布依族《地戏》。 织布舞 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 龙灯舞 狮子舞 转场舞 红灯舞 刺锤舞 粑棒舞
侗族舞蹈分类
• 1 多耶 • 2 芦笙舞 • 3 款会舞蹈 • 4 坡会舞蹈 • 5 舞龙舞狮
侗族--多耶
• “耶”是侗歌的一种,所谓“多耶”就是在合唱“耶”时的集体舞蹈。 这种边唱边跳的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如贵州的 黎平、从江、榕江及广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地。每年正月,全寨 男女都要身着盛装,集合于鼓楼坪上或“萨岁”坛前,手牵手或只手 搭肩,围成圆圈,跳起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舞边唱,边甩手作拍。 “多耶”无乐器伴奏,以歌声曲调来统一舞步,变换队形。 • • 在贵州椿江的开尧、归教、归利及黎平的流黄、高进等地,还盛行着 一种叫做“龙蜕皮”(侗语叫“龙喘”)的“多耶”舞。它与一般 “多耶”不同的是,人们并不围成个圆圈,而是青年男女们分别列成 两个纵队,旋绕成螺丝圈,先由外向里绕,再由内向外盘旋,其步伐 也是依歌声而发生变化。这种舞蹈多表演于“萨岁”坛前,实际上是 一种祭祀舞蹈。
布依族--红灯舞
• 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 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 月的主要娱乐活动。“红灯”据传源于宋代。“红灯”唱 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演员 边舞边唱,颇具特色。
布依族--刺锤舞
• 又称“德莎呱”,布依族一种群体性的“武舞”,流行 于黔南独山县墨寨乡和荔波县凤阳乡一带。它融合了民间 武术的精华及民间舞蹈动作,形成一套独具风格、适合于 表演的舞蹈技艺,充分表现出布依族人民驰骋沙场的英姿 和不可战胜的威武气概。
• • • • • • • • •
布依族--织布舞
• 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主 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 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 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 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 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土老司 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 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 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 行堂。坐堂时土老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 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 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 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舞蹈 粗犷古扑。
布依族--龙灯舞
• 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布依 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 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 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 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 分。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 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 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 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贵州少数民族舞蹈
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 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 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满族、畲族等16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目录 (贵州比较突出的民族舞蹈)
• • • • • 土家族 苗族 布依族 侗族 彝族 • 仡佬族 • 水族 • 瑶族
土家族--社粑粑舞
• 此外,还有集体娱乐舞——社粑粑舞,流行于黔东北和川 东南土家地区的打闹歌舞,也受到当地土家人的喜爱。
苗族舞蹈
•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 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 • • • •
摆手舞 跳丧舞 花鼓子 八宝铜铃舞 社粑粑舞
土家族--摆手舞
• 摆手舞据史书记载,最早源于商周时期巴人的军战舞。西 汉时,巴人的这种军战舞成为汉宫廷舞乐,被称为巴谕舞。 梁又复原称,后改为鞞舞。唐初,巴谕舞列为清高乐。从 汉到唐宋,巴谕舞在民间经久不衰。摆手舞有大摆手、小 摆手之分。小摆手舞每年岁正月举行一次,主要是表演农 事、渔猎活动。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在小摆手舞 的基础上,再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跳摆手舞时, 要吹大土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鞭炮。 人们围成圆圈,男在外圈,女在内圈。除圆圈外,还有纵 队、“人”字形队及各种图案队形。舞蹈人数不定,可自 由出入。动作要求双手摆动不过肩,膝盖随之伸屈、颤动, 手与脚呈顺边运动。舞姿朴实,音乐节奏明快。在跳摆手 舞的同时,要唱摆手歌,其歌词有流传久远的固定歌词, 也有少量即兴编唱的新歌词。人们且歌且舞,气氛热烈, 具有浓厚的土家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