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性教育现状

我国性教育现状

我国性教育现状昆(女)28中立摘要关键词: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围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满性教育还足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性教材匮乏;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尚不规;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性道德教育薄弱;家庭性教育“空白”;儿童性侵害教育不容乐观。

加强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对策有:扩大性教育覆盖面;出版一批优质的性教育教材;充分发挥媒体、网络在性教育方面的优势;开展"性教育";尽快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性教育教材媒体作为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性健康状况已在世界围引起广泛关注。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教育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学界甚至一些民间团体和志愿者们都在关注青少年性教育,一些地方出版了一些具有现代观念的教材、期刊和科普读物,把性教育搬进了中学课堂。

虽然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渊源流长,但发展却十分曲折艰难。

1963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要在女孩子首次来月经,男孩子首次发生遗精之前,把科学的性知识教给他们。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文革”干扰,“性教育”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盲点”。

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在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1992年9月8日,卫生部和国家教委共同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将青春期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国家有关部委也非常重视青春期“性教育”。

但是,近些年来,有关青少年性错乱、性犯罪的事实屡见报端,这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我们的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教育滞后于性成熟据有关研究表明,个体青春期的提前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目前中国男女孩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前了1年。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男女孩性成熟时间一般在12至13岁左右,女孩最早的月经初潮在9岁前后,男孩最早的遗精年龄在6岁左右。

现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生理、心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性生理发育促进性意识的迅猛发展,他们对自己生理的变化会感到困惑、迷茫,迫切需要成人的指导,而现实是,目前为这种早熟保驾护航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要到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们的年龄段在13-14岁时,方才正式从课堂上接触到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

并且,性健康教育从教材到授课方式都不完善、不系统,没有解决初中生的需要,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调查显示,21.3%的学校没有有关性教育教材,有也大多是“青春期的生理卫生”或“生物”。

市教育学科“十五”重点课题《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先后用两年多时间,以问卷方式就性教育问题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市小学生基本上未开展性健康教育;65.5%的初中生与52.1%的高中生表示学校很少开展性教育;22%的初中生与42.5%的高中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

(二)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规性教育的主渠道一般有3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作为,只能导致他们把教育机会拱手相让。

由于受传统观念禁锢,青少年对性知识的追胆怯而隐秘的,他们很难从家长和老师那里获得系统、科学的性知识,不得不从其他渠道获取。

有关资料显示,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随机抽样表明,他们性知识的来源和途径:来自“书报杂志、影视作品、电脑网络”的占80%以上,来自“别人的谈论”占11%,从老师处获取的占3%,听父母讲的却寥寥无几。

《市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研究》对近3000名学生、7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俗杂志、影视作品、网络、学校性教育课程、同学间交流以及其他非正规方式。

市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性知识最主要的来源是影视(包括VCD、黄碟),占学生获取知识总量的74.5%,其次是电台、朋友交谈、学校教育、医生随诊教育,科学的性知识很难走进他们的视野。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中13个主人公当初与恋爱对象发生性关系时,几乎都是出于好奇,都看过相关的、书籍或者黄碟。

长期的性禁忌导致性神秘、性愚昧,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幼稚无知误入歧途。

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

市计生部门指出,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有关性知识,许多都是错误的。

(三)学校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

与青少年性知识匮乏紧密相关的是,为数不多的青少年性教育宣讲渠道仍停留在说“悄悄话”的初级阶段,尤其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

许多学校是抱着“不讲比讲好”、“出了问题再讲”的观点,即便是唯一能讲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建指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

媒体开办的性健康节目纷纷冠以“悄悄话”的名称,这反映出社会对性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四)性教材匮乏。

专家们认为,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尤其有必要在各地开设“少男少女门诊”,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

但是市面上的性健康教育读物主要是针对成人的,多数粗制滥造,其数据和典型事例不能拿来教育学生。

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容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怀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有学生戏称:“我们知道的老师教,我们想知道的老师却不教”,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2002年,我国著名性学家、华中师大学副教授晓辉主编的《性科学概论》,首印 6000本即销售一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性教材匮乏的窘境。

(五)性道德教育薄弱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有了青春期教育的容。

但这些教育的开展是很不平衡的,很多学校虽设了生理卫生课,但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涉及性的容也主要是性生理知识这就造成了未成年人性心理的发展需求与性教育现状的严重不协调。

而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的有效传授和性道德观念的正确引导,致使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性道德意志薄弱,性偏离行为和性犯罪行为日渐增多,呈上升趋势。

显而易见,随着性成熟的提前,青春期所特有的巨大生理冲击力,与年龄较小的少年相当薄弱的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了未成年人性罪错的上升。

据对市少年犯管教所,市第一收容所及部分工读学校564名犯罪未成年人抽样调查显示,属于性罪错的多达266人,竟占48.7%,让人不寒而栗。

调查显示:我国现实社会未成年人出现了性生理发育前移、性心理发展提前、性行为低龄化、性观念开放及性罪错上升的特征。

其表现为:14-16岁开始结交异性,其中12%已经与异性约会,9%自称已经有恋人,7%的女性和21%的男性想接触异性的身体。

在接触异性身体的方式上,70%是手拉手,10%是拥抱接吻,5%是爱抚,3%已经有性行为。

《晚报》等媒体曾披露了一份对东城区的739名高一学生关于性观念的调查显示:对婚前性行为持认可态度的有38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8.8%。

其中有9.9%的学生认为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甚至有2.5%的学生同意只要给好处,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而重点中学、职业高中和普通中学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持完全赞成意见的分别为11%,9%,7%。

这种结果显然也是出人意料的。

调查中有17.8%的学生承认曾与异性拥抱,10%的人承认曾与人接吻,在"是否发生过性行为"一栏中,回答"有"为7人,拒绝回答22人。

我们之所以强调把性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因为人类的性行为有社会性,因而要受到社会各种行为规的制约和个人意志的控制。

上述中学生性观念中的金钱交易.随心所欲,决不仅仅是缺少性知识,而更多的是性道德的缺失。

而性道德的缺失,必将带来性罪错率的升高。

未成年人性犯罪的心理原因是懵懂、好奇,进而模仿,这也是未成年人过早涉猎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性犯罪的少年犯,在触犯法律之前往往已有过性经历。

因此,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不仅强调性知识教育,而且还应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重视道德自律的灌输,这是处于青春期学生个体性道德形成的不可逾越的首要阶段,进而使我们的教育能使教育者的性道德他律向性道德的自律升华。

我国目前的性科学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难处,不是光靠学校的课堂教有就能完成的。

但是,面对未成年人性知识的贫乏、性道德观念的如此迷茫及性犯罪的日趋上升,性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让青少年的性与性道德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

(五)家庭性教育“空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性教育方面也不例外。

家庭性教育目前大多数的家长都采取回避的态度,谈“性”色变,而孩子谈到时也总是难为情。

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不能主动向孩子谈及有关性知识,当孩子直接向父母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更不知如何回答。

常见的不正确的表达方式有:——以欺骗的方式回答孩子的提问。

当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时,经常对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上的产生疑问。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是山里拣来的;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是从大海里捞出来的;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说:是爸爸把一粒种子种在妈妈的肚子里,你就在那里发芽了,长大之后从妈妈的肚子里取出来,等等。

有些孩子信以为真,一直到了成熟年龄也不知人是如何孕育、诞生的,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知何谓夫妻生活。

——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

当孩子提出有关性的疑问或知识时,有些家长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例如,有些孩子在杂志或书中看到“避孕套”一词时,问到父母,“避孕套”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还有些孩子在电视节目或杂志上看到动物性交行为时,问到父母动物为什么会这样做?等等。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回答得支支唔唔,采取搪塞的态度;有的家长说,小孩子不要打听这些事情,长大了就知道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如临大敌,采取遮掩的态度,生怕孩子知道有关性的信息。

其结果是愈怕孩子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就愈强,也就愈想知道。

孩子不能从正确的渠道了解性知识,就会从其他的渠道(如黄色书刊、黄色等)追求满足,还有些孩子采取了窥视异性身体的方法满足自己对性的好奇。

——对孩子采取训斥的态度。

当孩子想了解性及有关性知识的时候,尤其是有了性的冲动时,有些家长认为是孩子要学坏了,是思想、意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于是对孩子采取训斥、甚至是打骂的态度,认为孩子谈性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于是,有些孩子对自己的生长、发育中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持一种自责、甚至是负罪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