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课件(85张)
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课件(85张)
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 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B对: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 惰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A错:明朝晚期没 有产生资产阶级。C错: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 现象日益严重。D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 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王阳明“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 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②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 张个性自由。
(2)科学技术: ①《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 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 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①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②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 活内容。 ③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政治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 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 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 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 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新题预测] 1.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 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 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 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这有 利于(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 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 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 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 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 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根据题干 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 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 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 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 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 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 答案:B
2.据研究,16世纪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 以丝绸为主要商品,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贸易,由 此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 1/4到1/3。这说明当时中国
() A.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B.为工商业发展积累大量资金 C.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在国际贸易中居于出超地位
解析:16世纪到17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年, 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在该时段明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 国和海禁的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得知,在政府重农 抑商政策和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情形之下,对外贸易所积 累的大量资金,都被投入到土地买卖而非工商业的扩大再生 产之中,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权从 秦朝至明清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 “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总量的1/4到1/3”不难看出,当时的中 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承古萌新。一方面, 理学仍然占据统治 地位;另一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思 展、市民文化的兴 想 起,小说繁荣,京 文 剧形成并发展,文 化 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进步思想家对君主 专制进行猛烈撞击; 西学东渐,西方近 代科技开始传入中 国。
一、明朝(1368-1644年) 1.政治 (1)中央: ①废除丞相制度:废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 ②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 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③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 控制。 ④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科 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面临的挑战
1.(2014·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 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 方制度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 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 渐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 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 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高考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 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 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 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 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答案:B
(3)商业: ①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 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③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明代烧制 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④货币: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经济政策: ①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明朝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 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视角1 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 (1)新经济现象: ①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 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③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④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 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 的规模逐渐扩大。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自由手工业 者的数量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处 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多以丝织为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 繁荣,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 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 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
[新题预测] 3.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 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 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 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 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 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2.经济 (1)手工业: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 芽缓慢发展。 (2)商业:晋商和徽商。 (3)外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很大;根据 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4)经济政策: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 ②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注重实学。 ③王夫之: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提 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文学艺术: ①小说创作的兴盛:《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 异》等。 ②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 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③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治、光绪年间,成 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2.(2019·高考海南卷)“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 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 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 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视角2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 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 主张,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 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 (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 主义萌芽兴起并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发生变 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 和画派。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