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钢B高炉炉况失常的处理张文庆,陶宏(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对八钢B高炉炉况失常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气流失常、原燃料质量变化、原燃料过筛差、炉缸活跃度不断降低是炉况失常的主要原因,并对炉况失常处理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大型高炉;炉顶煤气流;炉况失常;负荷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新区B高炉(2500m3)于2009年2月27日点火投产。
经过近2年生产实践,在高炉操作上取得较大进步。
2011年2月,B高炉出现异常炉况,高炉不接受风量。
期间,炉身中上部有结厚现象,高炉崩悬料频繁,高炉炉况完全失常。
此次事故经过20天处理,高炉才逐渐恢复正常。
1炉况失常过程2011年2月11日,B高炉计划检修24 h。
2月10日中班12:00,加入休风料。
因当时高炉负荷较轻,故休风料负荷选择较低。
至2011年2月12日04:02顺利开风,比计划提前7 h。
休风前中心气流没有,边缘气流强。
开风后,在开风料反应期间,气流分布较好。
但开风轻负荷料反应完后,中心气流逐渐减弱。
具体操作如下:复风后恢复正常负荷3.966。
07:40风量逐步加到4100m3/min,K值在5.4左右,之后K值维持在6.5~7.0之间(正常炉况K值<5)。
说明在休风料逐步反应完后,高炉料柱透气性逐渐变差。
2月12日中班,高炉出现2次崩料,1次悬料,且风量逐渐萎缩到3700m3/min,炉身静压力波动大且频繁,造成加风困难。
13日夜班,出现连续性崩滑料,风量维持在3700m3/min。
白班11:10调整负荷至3.933,期间炉况有所好转,风量加到4300m3/min。
14日10:11,恢复负荷至3.966,但到当日中班炉况出现异常,出现连续崩悬料并伴有管道,高炉越来越不接受风量,风量一直萎缩。
于是逐步退负荷至3.006,全焦冶炼恢复炉况,风量有所恢复。
15–19日,高炉一直退负荷操作维持,负荷从3.7退至3.0,炉身静压力波动频繁剧烈,高炉越来越不接受风量,炉况趋于恶化。
至20日高炉风量维持在2500~3000Nm3/min。
20日中班,高炉连续悬料,不下料,高炉连续坐料,铁水温度严重不足。
观察高炉风口15号至5号风口发红,炉缸温度严重不足。
同时,9号风口漏水灌渣,20中班悬料后坐料造成6个风口灌渣,炉缸有趋凉现象,高炉炉况完全失常。
2炉况失常的处理本次炉况处理从开始到炉况恢复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一般炉况处理阶段,从2月11日休风到14日。
当时高炉检修完开风后,高炉压差偏高,炉身静压力波动大,气流分布紊乱,高炉风量只能维持在3000~3700Nm3/min(正常风量4400~4500Nm3/min)。
同时,每班有悬料、管道和大量小崩料。
2月13日退负荷到3.933,14日退负荷到3.66,白班炉况尚可,风量维持在3900~4100Nm3/min,但K值较高在6.0以上。
中班炉况突然恶化,19:20悬料后高炉不接受风量,风量萎缩,连续悬料,炉况恶化,第一阶段处理炉况失败。
第二阶段,按炉况异常严重处理。
14日,中班退负荷3.0(低于正常全焦负荷3.30),同时停煤、停氧。
到16日,白班风量基本恢复4100Nm3/min,煤气流分布渐正常,负荷恢复3.741,崩料、悬料减少,炉况趋于好转。
但19日中班炉况又严重恶化,连续悬料,依靠坐料走料。
第三阶段,按炉身中上部结厚处理,退负荷3.0高炉风量继续萎缩至2000~3000Nm3/min。
20日中班连续悬料,处理过程中2、9、11、12、13、14、15号风口来渣并灌死。
同时,9、22号风口漏水严重,坐料后连续低料线加料,料线恢复至2.5m就悬料,渣铁物理热严重不足,风口近半发红,炉缸有趋凉现象。
21日,夜班补焦共计24批,22日,白班11:27预计净焦过高炉软熔带后休风更换风口。
复风后退负荷2.5,同时配加锰矿洗炉,提[Si]到1.5%,洗炉期间逐渐恢复风量。
28日,高炉恢复风量至4500Nm3/min,炉况逐渐恢复正常。
3炉况失常的原因从炉体温度、冷却壁温度、热负荷以及气流的变化特点分析,本次炉况异常的主要原因就是煤气流长期分布不合理,十字测温温度分布呈锅底状,边缘温度较高(300~400℃),中心气流无,煤气流长期失常,导致高炉炉身中下部结厚所致。
3.1煤气流失常B高炉计划检修前,炉况顺行。
2月1–10日,矿批重60t,焦批重14.9t,负荷4.026,小焦1.2t,布料矩阵,风量使用维持在4500~4600m3/min,富氧8000m3/h,风温1200℃,压差169kPa,热风压力390kPa。
但期间气流表现不正常,W值1.1,Z值1.0。
十字测温温度分布呈锅底状,高炉中心气流没有,边缘温度、次边缘温度两点在300~400℃,气流完全走边,导致软熔带根部逐步上移。
检修后复风,由于休风料反应,气流分布发生变化,炉墙黏结物不断下滑,造成炉身静压力波动频繁剧烈,高炉透气性非常差,崩滑料非常多,不接受风量,从而导致炉况失常。
2月1–10日热负荷出现阶段性偏低现象(如图1所示),炉身中上部整体温度偏低,水温差2℃左右偏低。
正常情况B高炉热负荷维持在9000~11000kJ/h,到2月10日,热负荷降到8000kJ/h以下,最低达到5000kJ/h,严重偏低,说明高炉炉体温度处于异常状态。
2月1–12日,炉身中上部(第10、12、14、15段)铸铁冷却壁壁体温度异常稳定,不波动,温度明显偏低,水温差≤3℃(正常情况水温差大于4℃),判断炉身中上部出现炉墙结厚现象(如图2所示)。
3.2原燃料质量变化由于冬季生产组织困难,焦炭配煤不稳定,焦炭质量(热态指标)波动较大(如图3所示),高炉透气性差,维持高压差操作,高炉气流分布变化大,对恢复炉况不利。
3.3原燃料过筛差2010年11月入冬后,返矿率在逐步下降,但期间筛板未更换过,而且检查过筛情况良好。
说明入冬后,由于上冻的原因,造成粉末黏结在矿的表面。
尤其是球团矿,造成过筛无法将黏结在矿表面粉末筛去。
且由于T4筛子过筛效果差,致使入炉粉末大量增加,返矿率由正常13%左右降到8.80%,高炉透气性变差,气流失常更容易发生黏结现象(如图4所示)。
3.4炉缸活跃度不断降低进入冬季生产后,高炉炉芯温度不断下降,并创出新低,从357℃下降到检修前242℃(如图5所示)。
炉前出铁次数大幅增加,出铁时间相应降低。
同时,铁水温度波动较大,上下两炉温差达50℃。
铁水温度经常处于较低水平,提高高炉炉温不容易,炉缸蓄热能力较差,边缘环流较强,炉缸中心透气性及透液性极差,高炉炉缸活跃度不断下降,对外界条件变化抵抗力非常低。
从以上原因分析,炉况失常主要原因是高炉气流失常、边缘气流过分发展,原燃料质量有波动、入炉粉末多造成高炉炉墙黏结结厚是次要原因。
因而日常操作对气流变化必须重点关注,稍有异常采取措施。
4结语(1)负荷一步退到位。
通过本次炉况处理结果分析,对这次炉况失常严重性判断不足,造成处理过程出现反复,一次反复增加一次炉况况恶化程度,加大炉况恢复难度。
本次炉况处理反复3次,高炉从最初全焦负荷3.3到最后处理全焦负荷2.558,高炉从最初接受风量一直发展到恶性悬料,风口灌渣,炉缸向凉严重现象。
因此,对这种炉况处理应一步到位,将炉况严重性考虑到,把握好处理炉况方向。
这种炉况负荷一步退到正常全焦负荷之下,同时能保证高炉入炉风量。
风量是处理炉况关键,高炉处理炉况时,长时间低风量,只会使炉况越来越严重,增加炉况处理难度。
因而,处理炉况首要措施必须满足高炉入炉风量。
高炉入炉风量取决负荷选择,负荷必须一步退到位。
通过负荷保证高炉透气性,使高炉能接受风量,在无崩悬料基础上,逐渐调整负荷。
处理中千万不能因产量、指标急躁,否则处理周期更长,甚至酿成大的恶性事故。
此次事故处理的反复及时间周期体现了这一教训。
(2)炉温控制。
异常炉况处理炉温必须保持较高,铁水温度至少维持1510℃,所谓宁热勿凉。
本次炉况处理前期炉温控制不好,由于连续低料线,炉墙渣皮滑落,炉温波动非常大,上下两炉铁水物理温度相差50~60℃。
2月21风口灌渣也和当时炉温控制较低有关,险些发展为炉凉事故。
异常炉况处理时首先确保炉温,炉温是处理事故的基础。
(3)煤气流分布。
大型高炉操作必须要以中心气流为主,边缘气流为辅,讲求气流合理分布。
本次炉况发生根本原因在于B高炉气流失常,边缘气流长期过分发展,软熔带根部高度上移到炉体第10段冷却壁发生黏结。
因而高炉操作中高度重视气流分布,不合理气流分布的高炉不会长期顺行。
对于异常气流应及早采取措施,如退负荷、降冶炼强度等,迅速通过上下部调整,否则事故将会扩大化。
(4)强化入炉原料管理。
日常对原燃料槽位、切出量、实物质量、筛网等必须要强化管理,尽一切可能降低入炉粉率。
尤其冬季,八钢原料过筛效果差。
(5)关注炉体温度变化。
B高炉炉体冷却壁的水路是串联式,从炉底串联到炉身上部冷却壁。
总的水温差在正常情况下为5~7℃,在高炉炉况出现失常时,水温差降到了2~3℃,冷却壁局部温度降到了50℃,说明局部结厚出现,对高炉行程产生影响。
通过调整手段,炉况恢复后,水温差恢复到5~7℃。
从水温差的变化可看出炉体温度的变化和高炉内型变化有关。
当出现大的失常时,炉体温度也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