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面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进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精神实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的实践价值,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的文化意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革命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的理论前提,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实质;时代特征;思想路线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并上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 “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 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 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有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未曾遇到过的,也不可能从经典作家的书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时起,就面临着列宁所指出的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的艰巨任务。
要实现这一任务,唯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才有出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 尽管马克思晚年也曾从理论上论证过落后的俄国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 但他仍是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为前提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 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并需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早在1956 年, 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82 年,邓小平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此后,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都继续坚持这一思想,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由欧洲人以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而创立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
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必须使其从原有的欧洲、俄国等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使其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同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
毛泽东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客观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
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为了反对教条主义,1930 年 5 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
明确提出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唯上”、“唯书”的保守路线,一条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这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涵义。
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突破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固定模式,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巨大变化,赋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提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新隋况、新问题,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国内重大挑战,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求真务实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实践意义更加突出和明确,为促进我国科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理念、新认识,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深入,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引领。
我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创立新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好、更坚实的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指明了奋斗目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时代特征时代特征的嬗变和转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即民族独立和国强、民富两大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引领时代潮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并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不同的时代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主题[7] 。
新民主主义时期,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无疑要围绕战争与革命的主题。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2] 毛泽东正确分析中国的国情,以实践精神去理解和把握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认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以及发展方向,创立了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准确地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认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实现了我们党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邓小平认真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新世纪新阶段,顺应如何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时代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又是一种理论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破解面临的历史课题,对不同时代主题给予了准确判断和科学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