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媒体的语言文字教育社会责任

论媒体的语言文字教育社会责任

论媒体的语言文字教育社会责任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迅速进步,当今媒体已从传统的报刊、广播,发展到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易信等,移动终端的阅读功能日益强大,可以说媒体几乎已经全方位地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媒体语言对社会生活语言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媒体自身承担的语言文字规范性的社会公共责任也就越来越重。

汉语言文字正在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服务,学好、用好汉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许嘉璐先生指出:“媒体语言(包括文字),尤其是广播电视语言,太重要了——它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着任何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现代化需要规范的语言文字生活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因而广播电视语言应该规范而多样,高雅而活泼。

”(许嘉璐《媒体与语言:来自专家与明星的声音》序言)媒体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为全社会大力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做出表率,这是语言自身发展、言语交际的需求,是大众传播的必然要求。

因此,媒体语言文字规范应高标准、严要求,媒体语言文字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规范,语言表达样式、语言技巧系统规范,语言、副语言运用规范,语言通过电子传播过程规范,等等。

作为媒体最基本的规范要求,笔者单就文字、词汇方面结合实例,加以论述如下。

《决定》指出,为保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顺利落实,海南省将对安全生产实行情况通报、年度述职、目标考核、责任约谈、“一票否决”、问责制等六项措施。

(侨乡文昌网)我们使用“等”这个词,就是为了省去需要一一列举诸项的麻烦,在列出前边几项后,用一个“等”字代替那些未及一一列举的内容,以图简洁。

然而很多时候,行文中已经把需要列举的全部分项都罗列出来了,还要用一个“等”字,来代替那些本已不存在的内容吗?人通过摄取各种食物组成的膳食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作用。

(新浪博客)然而我们长期所沿袭的德育却恰恰忽视乃至否认学生的自由,教师乃至家长常常代替学生作出道德选择,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意愿。

(《中国教师报》2014年4月23日首版)“所”字作助词时,通常用在动词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词组),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如“所见、所闻、所感、所需、所爱、所得”,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上面例句中“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沿袭的德育”部分,“所”字是没必要存在的,因为“所”字在释义中已经含有一个“所”字衍生出来的“的”了;如果要保留“所”字,应为“人体所需各种物质”。

其他应用场合中也可以简化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所需”,如“各取所需”。

同样,“所谓”结构中已经含有一个“所”字衍生出来的“的”字,后边跟名词时,“所谓”似乎就没必要再加一个“的”字,如“所谓的爱情”是不严谨的。

类似乱用“所”字的不当例句不胜枚举。

职场生涯中,我们不要只贪图面子,不要被虚荣所缚获,要讲究里子,要讲究实效,人人都要打好自己的算盘。

(一览英才网)“所”字作助词时,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相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这一句式的用法,但是“被……所……”的句式就极为罕见,“被”字单用即可表示被动。

人们日常运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表达交际的需要,根据经济原则,会省略掉一些句子成分,或者对一些文字较长的专用名称进行压缩省略,前提是,不会影响到表达的效果。

关于“省略语”,有几段相声作品,令人捧腹。

说明有些内容是不适合省略的,或者说,媒体使用省略语时,应是约定俗成的、双方都明确的省略语,以不至于给受众造成误解为条件。

目前,媒体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中,要么使用了单方面处理、公认度不高的省略语,让受众还要费一番思量去理解;要么并不算长的专用名称或者术语,有时用2个字的省略语来概括本来仅有4个字的全称,如“组分”与“组成部分”,媒体人读出一个不算复杂的、完整的全称就会多么不经济吗?何必吝惜这短短的不足几秒钟时间而弄得语句不伦不类呢?媒体中的成语误用特别突出,国内众多电视台包括央视无一例外。

今年春节晚会最感人最震撼的亮点是,21个盲人表演的美轮美奂的《千手观音》,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演绎得如此的精致典雅,让所有观众击节赞叹。

(人民网——五环旗下:千手观音)“美轮美奂”,轮,轮囷,古代圆形谷仓,形容高大;奂,众多、鲜明,形容敞亮。

古时候多用来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媒体普遍误用频率较高的场合语境,多用来指演出舞台的效果、商品的繁富。

养猪场里堂而皇之的加添“瘦肉精”,“健美猪”光明正大的进入销售渠道,变成了案板上的可口佳肴。

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突然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名词。

(2011年4月21日《潍坊晚报》)“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

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原本是一个贬义色彩十分鲜明的词。

当前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场合语境,多误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非常热门、抢手、走红、受欢迎、为大众关注等,特别用在娱乐圈里指某些大牌、大腕或者新秀人物的人气高涨。

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官员在回应记者问询时说,日本近日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对此感同身受。

(中国新闻网)“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受到了对方给予的关怀照顾一样,多用来代别人向对方给予的关照表示谢意,是客气话。

有的工具书解释为“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这样一来,就把“心存感激”的情感色彩给漏掉了,欠准确。

这些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都是在中小学语文测试题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各类媒体的普遍误用给在校学生、社会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混乱,可谓害人不浅。

另一类对成语的误用则是有意的误用,谐音换字,在媒体广告中出现频率较高:衣衣(依依)不舍——服装广告,有口皆杯(碑)——酒类广告,一步到胃(位)——胃药广告,随心所浴(欲)——热水器广告,咳(刻)不容缓——止咳药广告。

2000年10月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全面的要求。

其中第14条规定:“下列情形,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一)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二)公共场所的设施用字;(三)招牌、广告用字;(四)企业事业组织名称;(五)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

可是,部分商家为了一己之利,在广告用语上挖空心思、肆意妄为;各类媒体单位在商家投资的利益驱动下,不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条文规定、自身应承担的社会公共责任,纵容种种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误导了那些不大熟悉成语、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士,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

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作为网络词语的主要使用群体,一些青少年和资深网民喜欢在网络聊天中使用“大虾、顶、偶、稀饭、何弃疗、不明觉厉、我伙呆、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土豪、绿茶婊”等等,还有一些拼音或者英文字母如“PK”等网络语言。

如关于使用网络语言的一些具体要求等问题,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尚未作出全面、明确的详细规定,事实上,部分播音员、主持人也会在工作状态下不时地使用网络语言,这个现象是与媒体肩负的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责任不符的。

方言作为人类口头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具有传承性、古代性和延续性及地域性。

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乡音会拉近“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间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让受众倍感亲切。

用方言表演的此类小品节目普遍受到欢迎。

但是个别电台、电视台节目使用方言播音,明显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4条之规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FM106.6的《海阳现场秀》栏目是一档直播新闻娱乐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海阳在播音过程中始终穿插使用明显的东北方言。

该节目参加“2013年度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栏目推荐表彰活动”,从200多件作品中一路绿灯,最终斩获“2013年度广播品牌栏目”,主持人海阳则获得评选活动重量级奖项之一——“2013年度金牌主持人”。

该主持人曾入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主持人”,该方言脱口秀节目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卫星频率声传大江南北,粉丝团群情汹涌。

无视国家现行法律规定,且不断地推波助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得之欤?失之欤?电视节目字幕中的别字现象日益突出,包括央视也一样未能例外。

2012年10月6日18:41,央视CCTV新闻频道节目字幕,“1885:顾忌清政府日本未敢窍岛”,应为“窃岛”;2012年11月4日21:41许,央视CCTV4频道的《今日关注》栏目字幕,“美国不买日本‘全球鹰’对日心存顾忌”。

到底谁是货主、谁是买家呢?应为“不卖”。

2012年12月5日上午,央视CCTV13频道报道“莫言启程赴瑞典”参加诺贝尔颁奖仪式的消息,采访莫言时的电视字幕:因为蒲松龄是我的文学导师,应该说,因为第一他离我们家乡很近,第二我从小就听着很多蒲松龄的故事非常类似的民间故事长大,长大后又认真读了他的书,从他的这种作品里面感觉受到了很多的教义(益?)。

所以尽管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但是我认为,他是我的导师……中国的文学今后要更多的(地?)被翻译出去,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

(莫言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的“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一个明显的病句,就这样通过央视屏幕传遍四方,对于当事人、制作方而言,恐怕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即便是制作方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尽量保持原文原意,但也应适当照顾到语言文字的规范性。

充分暴露出后期制作人员在语言文字功力方面的薄弱,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至于电视剧字幕中的别字现象就更加严重,内容为数十、数百乃至上千年之前的剧目,剧中人物的语言中则频频出现今日潮气十足的流行语,大玩穿越,令人跌破眼镜。

剧中角色台词中的读错字、误用词语、成语现象较为突出。

且不说演艺人员的故意发嗲,某些歌手在歌唱过程中也会出现读错字的现象,倒人胃口,让艺术效果大打折扣。

“的、地、得”的混乱使用,别字、语义不通,媒体中随处可见:中国消费者开始全面抛弃国产奶粉。

新国标低下、监管示(失?)范、打击力度缺乏……而几乎所有问题案例的根源都是人为操作不当。

(《南都周刊》2013年3月18日第9期)王丁棉提醒说,大兴牧场的会(?)使物流成本增加,饲料保存、牲畜疾病以及废料处理等都会增加成本。

(《南都周刊》2013年3月18日第9期)湖后面的山则变成起伏的剪影,风将平静得(的?)湖面吹得泛起微澜,只是远看,这样的景色就足以让人心醉。

(《南都周刊》2014年5月19日刊)就这样,张和邓靠着两个人四双手(肢体畸形?),在一间半是库房半是办公的办公楼里,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创业。

(《南都周刊》2014年5月19日刊)关于“的”字,有2处被长期误用的实例——“真的”“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