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打造就业品牌战略的思考摘要:坚持就业导向,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打造就业品牌,充分发挥就业品牌效应,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是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本文借助物质生产领域的品牌概念,从建设品牌专业、打造品牌就业服务和特色教育等三个方面着手,提出打造高职院校就业品牌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就业;品牌;“品牌”在市场经济中是企业的“名片”,是广大消费者对这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企业文化、优秀的管理结果等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长期辛勤耕耘建立起来的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信任。
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生源质量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弱势,毕业生要同本科生抢饭碗,就必须有自已的品牌,这对于提升学校形象,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品牌的内涵就业品牌,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这个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认可程度,是一个学校学生整体水平的外显标志,具体表现在这个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满意程度[1]。
高职院校打造就业品牌就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就业导向,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具有独具特色的特征,促进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它包括品牌专业、品牌就业服务和特色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就是指学校某一专业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通过独特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培养方案、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办学条件等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其它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该专业毕业生相对于其它学校同一专业而言具有较高的美誉度和社会认可程度。
“品牌”意味着产品质量好,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占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品牌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空间也更广阔。
(二)品牌就业服务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生产“产品”的过程,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看作是“推销产品”的过程。
就业服务是高校打造品牌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
高校就业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程序、择业技巧的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还包括学生的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发展、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
同时,还为用人单位选取合理匹配的毕业生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参考,切实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打造就业服务品牌。
(三)特色教育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形成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学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院校特色教育有三层含义:一是办学理念的特色。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在办学理念上要体现职业特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是专业设置的特色。
高职特色还集中体现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地方性和行业优势,地方性与行业性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专业设置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来设置专业,根据需求来确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三是人才品质的特色。
优秀的品质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毕业生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性格和气质等个性特点,都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的文化,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打在毕业生个体发展中的烙印[2]。
二、高校打造就业品牌的重要性(一)就业品牌是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数逐年增多,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2011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达到650万,2012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8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2012年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
就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市场选择人才的机会越来越集中在一部分身上,集中在名牌大学,名牌专业和部分具有特色专业的毕业生身上。
在当前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前提下,高校如果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市场,进而影响到生源市场。
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就业品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二)就业品牌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高校“生产”的一种特殊产品,他们是学校的“名片”,这个产品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更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他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在体现了自身的价值的同时也为学校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声誉。
同时,也为母校在校生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和优先发展的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高尚品格,不仅为在校生择业观的形成和职业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也为更多的毕业生树立了榜样,激励和鼓舞着他们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三)就业品牌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造毕业生就业品牌是当前许多高校实施品牌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检验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对提高整个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面临着生源萎缩的大背景下,打造就业品牌尤为重要。
通过就业品牌建设,打造就业品牌,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就业市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出口畅,才能进口旺”。
只有学生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促进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筹措更多的办学资金,进而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打造就业品牌的措施(一)建设品牌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核心竞争力的直接途径。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各类院校都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这就为各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做了最好的诠释。
结构性矛盾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影响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3]。
因此,高校在建设品牌专业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要求,所属行业的发展需求,发掘和培养本校的专业特色,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研教改和实习实践方面加以调整与优化,提升自身品牌专业的影响力。
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形成核心竞争力,带动和辐射其它专业的建设,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二)打造品牌服务,建设品牌就业指导“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紧迫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问题。
高校通过打造就业服务品牌,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1、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就业工作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性发展[4]。
就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职业选择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要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当作一个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这种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服务理念的提升,在这种就业服务理念的支配下,就业服务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2、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就业服务质量的高低。
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90后就业观念的变化,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需要,这就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继续落实“一把手”工程,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掌握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咨询方法、信息与资源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职业研究能力、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才能适应当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3、提供个性化、阶段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是通过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寻找“人—职”的最佳匹配,没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也不可能提高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与服务要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高职院校为例,一年级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认识专业的特点及将来适应的职业,制订出符合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和规划。
二年级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年级着重对学生进行择业观、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创业指导与培训,发布就业信息和举办各种校园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服务,以适合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通过阶段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整合资源,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为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
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整合资源,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
首先,丰富就业信息网站的内容。
就业信息网除了发布就业信息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发布就业创业的政策、就业流程、择业指导、求职技巧、职业测评、生涯咨询、网络课堂等内容,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求。
其次,建设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建立适用于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各院系共用的就业管理平台。
通过就业管理信息平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以查询到想了解的相关信息,进行网上招聘。
再次,整合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可以各高校、各人才市场共建就业信息网络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时更新,淘汰失效的信息,方便供需双方[5]。
最后,建立高速、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通道。
充分利用辅导员群、毕业生QQ群、飞信群和学校就业论坛以及各院系网站上的就业板块传递就业信息。
学校发布给院系的信息将由各系专人负责发布在各系毕业生QQ群,重要的通知通过飞信群通知,能够大大增加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有效保证了信息的覆盖面。
5、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调查,形成反馈机制毕业生是高校重要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稳定提供咨询和服务。
同时,高校要建立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库,利用已毕业的校友资源进一步收集就业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完善就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