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异丙氧黄酮 蛋白同化激素 氟化物? 人工合成PTH BMP
骨质疏松症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 樊继援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全身骨量明显减少 骨质量和显微结构改变 骨的脆性增高 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分类
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 I 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I 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少见) 其它原因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高骨转换) 骨吸收明显增加,骨形成轻度增加 老年性骨质疏松(低骨转换) 骨吸收正常或轻度增加,但骨形成明显降低
破骨细胞骨吸收
(破骨细胞培养扫描电镜)
二.骨再建调节变化 1.系统(激素)调节
甲状旁腺激素
1,25(OH)2D3
降钙素
雌激素
2.局部(细胞因子)调节
(1) 甲状旁腺激素: •PTH受血钙调节 •PTH促进骨髓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活性增加,诱导成骨细胞 •PTH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均有刺激作用 •活化肾脏1α羟化酶,1,25(OH)2D3增加,促进肠钙吸收 •血PTH水平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 •绝经后骨质疏松血PTH大多呈下降趋势 (2)降钙素: •破骨细胞有丰富的受体,CT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 •在体外培养中加入CT,破骨细胞明显受抑制 •CT还抑制骨髓中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破骨细胞 •CT对成骨细胞的作用还不肯定 •女性CT水平低于男性 •CT对防治骨质疏松有效
━━━━━━━━━━━━━━━━━━━━━━━━━━━━
三、实验室检查
反映骨形成状态的生化指标
━━━━━━━━━━━━━━━━━━━━━━━━━━━━━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总ALP和骨ALP) 血清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P) 血清I型原胶原延长肽(procollagen extension peptide)
1.2
ÅÅ ÅÅ
1
0.8
0.6 02030405060708090-
天津市健康男性和女性腰椎BND
临床表现
症状:骨痛
体征:变矮、驼背 骨折:脊柱骨折 前臂骨折 髋部骨折
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特征
(Riggs) ----------------------------------------------------------------------------------I型 II 型 ----------------------------------------------------------------------------------年龄 50~70岁 70岁以上 性别(男:女) 1:6 1:2 骨丢失类型 主要为小梁骨 小梁骨和皮质骨 骨丢失速率 加速的 匀速的 骨折部位 脊椎骨、尺桡骨远端 脊椎骨、髋部 甲状旁腺激素 降低 增高 钙的吸收 减少 减少 1,25(OH)2D3 继发性减少 原发性减少 主要病因 雌激素减少 增龄 ------------------------------------------------------------------------------------
━━━━━━━━━━━━━━━━━━━━━━━━━━━━
空腹尿钙(Ca) 血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 尿总羟脯氨酸和可透析羟脯氨酸(Hyp) 尿羟赖氨酸糖苷(hydroxylysine glycosides,GHyl) 尿吡啶啉(pyridinoline,Pyd) 尿脱氧吡啶啉(deoxypyridinoline,D-Pyd) 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 尿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
(3) 1,25(OH)2D3: •促进肠道钙的吸收 •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形成破骨细胞有1,25(OH)2D3参与 •生理量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和矿化 •高浓度增加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促进骨吸收 •血1,25(OH)2D3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 •骨量与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表达有关 (4)雌激素: •降低骨对PTH的反应,减少骨吸收 •增加1α羟化酶的活性,1,25(OH)2D3生成增加 •提高CT分泌,抑制破骨细胞活性 •成骨细胞有雌激素的受体,骨形成加强 •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通过IGF-1、TGF-α、TGF-β等增加骨形成
I型原胶原羧基端延长肽(PICP)
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PINP) 血清骨涎蛋白(BSP)
尿非透析羟脯氨酸(Hyp)
━━━━━━━━━━━━━━━━━━━━━━━━━━━━━
预防
适量运动
注重营养
改变生活习惯 防止摔倒
药物治疗
基本药物
钙剂 活性维生素D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雌激素(HRT)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 降钙素 二膦酸盐
━━━━━━━━━━━━━━━━━━━━━━━━━━━━━━━━━━━━━━━━━━━━━━━━━━━━━━
三.骨强度降低
1.骨量减少
骨峰值 骨丢失速率
2.骨质量改变
骨结构 骨矿化 骨有机基质 骨损伤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的差异
影响骨强度的因素
遗传 性别 营养 生活方式 增龄 绝经 运动 药物
骨代谢的主要局部调节因子
━━━━━━━━━━━━━━━━━━━━━━━━━━━ 促进骨形成为主 促进骨吸收为主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白细胞介素(IL) 转化生长因子(TGFβ) 肿瘤坏死因子(TNF)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 配体(OPG-RANKL-RANK)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GM-CSF) 表皮生长因子(EGF) 转化生长因子(TGFβ) 干扰素-γ(INF-γ) 前列腺素(PG) 前列腺素(PG)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
先天性:
成骨发育不全,性腺发育不全,染色体病等。
获得性: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肾脏系统疾病 废用(制动) 药物 消化系统疾病 营养因素 肿瘤 其它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皮质醇增多症、甲亢、甲旁亢、肢端 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卵巢切除、垂体功能低下、 侏儒症、糖尿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肝胆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胃肠切除、 慢性胰腺炎、腹泻、进食障碍等 肾脏系统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营养性:维生素D、维生素C、钙和必需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蛋白质缺乏或过多等 废用(制动):长期卧床、失重、外伤性骨萎缩、瘫痪、肩-手 综合征等 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及转移瘤 药物:糖皮质激素、肝素、咖啡因、抗癫痫药等 其它:类风湿性关节炎、氟骨症、缺氧、吸烟、酒精中毒、 暂时性或游走性骨质疏松、妊娠等
发病情况
全世界: •常见病多发病第7位 •估计患病总人数已超过2亿 我国: •老年人1.3亿,占10% •骨量减少+骨质疏松8700万 • 2050年将达1.2亿
耗资
美国:超过100~200亿美元/年
发病机制
一.骨再建失衡
骨再建(bone remodeling) 激活(Activation) 吸收(Resorption) 形成(Formation)
诊断一、骨X线检查常骨小梁骨质疏松骨小梁
二、骨矿密度(BMD)测定
双能X线骨矿密度仪 (DEXA) 超声波骨矿密度仪
骨质疏松的BMD诊断标准
(1994年WHO)
正常 >1.0 SD
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 严重骨质疏松
1.0-2.5 SD
<2.5 SD <2.5 SD+椎体骨折
三、实验室检查
反映骨吸收状态的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