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精品PPT课件
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精品PPT课件
肾功能减退 1,25(OH)2D3
日晒不足 低钙摄入 肠钙吸收
骨形成 CT储备力 骨吸收
PTH
血钙
I I型骨质疏松:骨脆性 骨量
运动不足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疼痛: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原发性骨质舒 松患者一半以上有骨痛的症状。
身长缩短、驼背 骨折:好发于髋部、脊柱和前臂远端。 呼吸系统障碍:胸廓畸形引起。
激素替代疗法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首要因素是雌激素水平降低。 雌激素通过间接作用于钙调节和直接调节骨代谢,减少 骨量丢失,增加骨质,减缓骨质舒松的进程,减少骨折 的机会。激素替代治疗的原则是发挥最大临床效应的最 低有效量。
激素替代疗法
雌激素替代疗法可并发子宫内膜增生、乳腺增生,长期 应用可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增加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I型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
骨吸收>骨形成 影响胶原的转换与形成
雌 激 素 缺 乏
骨
偶 联 破骨细胞
失 平 骨溶解 血钙浓度 衡
骨矿含量
I型 骨质 疏松
IL-6、IL-1、TNF-α IGF-1 对PTH的抑制作用
PTH 1,25(OH)2D3
负钙平衡 肠钙吸收
II型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
老龄化
性激素
成骨细胞
孕激素常用于性激素替代疗法中或对雌激素有禁忌症时 主要生理功能是使雌激素作用下的子宫内膜由增殖期变 为分泌期,目的是为了降低子宫内膜受体对雌激素的敏 感性,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防止发生内膜癌。
目前临床上除选用天然、短效的性激素制剂外,常用复 方制剂,以减少药物过量和防止乳腺及子宫癌的发生。
临床试验证明雌激素加孕激素的替代疗法总体权衡风险 超过受益。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代表药物有他莫昔芬、雷洛昔芬和屈洛昔芬,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不引起子宫内膜和乳腺细胞增生,不增加致癌危险性。副作用主要表 现为增加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性,对曾有静脉血栓史患者应禁 用;可能发生潮热、痉挛。
骨质疏松症
M-2SD以上,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症
M-3SD以)诊断法
<M-12%
正常
M-13%~24%
骨量减少
>M-25%
骨质疏松症
>M-25%,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症
>M-37%,无骨折, 疏松症
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人工合成的非甾体类化合物,能选择性地结合于体内 不同部位和组织的雌激素受体,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 与成骨和破骨细胞及心血管系统(血管内皮细胞)的ER结 合,表现出雌激素作用,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降 低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与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部 位(上皮及肌层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则表现出抗雌 激素作用,抑制乳腺细胞和子宫内膜上皮的增生。
我国多省市资料推算: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总患病人数达 6000-8000万,男:女为1:2-3,居世界首位。
骨质疏松与骨折
骨质疏松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好发于髋部、脊柱和前臂远端(Colles骨折)。
骨质疏松与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均需要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在美国,由于骨质疏松髋部骨折造成的死亡率约为15-
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
骨质疏松的定义
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松质骨小 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 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 一种全身骨病。
2001年修订为:一种以骨强度降低致使肌体罹 患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强度 反映骨密度与骨质量的整和。
骨质疏松
骨量缓慢增长期 骨量峰值稳定期 骨量丢失前期 骨量快速丢失期 骨量缓慢丢失期
影响骨量的因素
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 内分泌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 施加于骨骼上的机械负荷量: 营养因素: 嗜好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
骨质疏松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与内分泌、营养状况、体格锻 炼及很多危险因素有关。 中、老年人性腺激素分泌减少。 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钙代谢紊乱。 老年人蛋白质、钙磷、维生素摄入不足。 户外运动减少。 有研究表明,OP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
20%。 更严重的是,只有不到1/3的髋部骨折病人在1年后能够恢
复到骨折前水平。 预计到2050年,社会人口老龄化,由于骨质疏松髋部骨折
的病人将由1990年的约100万增加至200万。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以峰值骨量为参考值的骨矿含量诊断:
<M-1SD
正常
M-1SD~2SD
骨量减少
M-2SD以上
骨质疏松症骨痛的机理
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断裂,骨板总支持 力不足以保护神经。
皮质骨的骨单位被吸收,皮质骨穿孔或变薄,神经完全 失去保护。
应力作用下,骨强度下降导致骨骼变形。 骨折。 骨骼变形导致骨骼肌张力变化,产生肌膜性疼痛。 P物质参与局部炎症反应。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骨质疏松的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I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II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内分泌疾病、骨髓病变、药物、 营养异常、先天疾病、慢性疾病、废用退化引起。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青壮年、成年人骨质疏松症 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
骨量和骨量的变化规律
骨量:骨组织的体积量,是骨内矿物质和基质的总和。 骨量的变化规律: 骨量增长期
骨量减少:包括矿物质与基质等比例的减少。 骨构筑方向紊乱 骨强度下降 骨修复不足
骨质疏松时椎体骨小梁分布的改变
正常骨小梁 中度骨质疏松
轻度骨质疏松 重度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已经 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6-7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到本世纪中叶60岁 心上的人口将占27%,达到4亿人。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7
可编辑
19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
对症处理 延缓骨量的丢失或增加骨量 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西药类
按其作用阶段可分为三类: ①抗骨质吸收药物:包括雌激素、降钙素、异黄
酮和二磷酸盐; ②促骨形成药物:主要为氟化物; ③骨矿化药物:主要有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