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学科分支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日期: 日期 2010/10/26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 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 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 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 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二、实验法 实验法 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 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 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调查法 调查法 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 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 测验法 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 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 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 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与被试交谈去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2、问卷法 是研究者通过被试对所拟定问题的回答,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3、个案法 是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被试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追踪研究,借以发现其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4、活动产品分析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六、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心理学与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卢梭学院院长 让·皮亚杰(1896~1981)的名字分不开,日内瓦学派的心理研究侧重于儿童智 力发展的认识活动,皮亚杰以其创造性的研究影响了当代心理学界,他以儿童 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皮 亚杰用符号逻辑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其认知心理学中引入了数理逻辑的概 念,并把源于布尔代数的符号逻辑作为一种工具。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的主要观点:(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 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图式(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同化(原 生物学概念,指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过程,这里主要说明人类智力的发展也是 生物的一种适应)、顺应(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来的图式 建立新的图式,使认识图式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 提出心理发展四要素:a、机体的成熟因素;b、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时的练习 和习得经验的作用;c、社会环境;d、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 程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在与外界物理和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认 识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将儿童认识的发展分为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 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 (11、12~15、16岁)。
心理学的主要学科分支
(1)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在心理学中,它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 律,以及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在普通 心理学范围内还包括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意志心理学、个性心理 学等等、普通心理学为各分支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普通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种感觉系统的机制、学习 日期: 日期 和记忆、动机和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以及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等。这些研究对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 2010/1 0/26 —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 心理学。它将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联系相差别。比较心理学还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具体 形式。 (4)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揭示教育教学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 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教育心理学包括德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等。 (5)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中的心理学问题,为人的保健事业服务。它包括 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药理心理学、护士心理学、心理健康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等分支学科。 (6)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 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这种研究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保障生产的安全,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 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程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相结合统称为工业心理学。 (7)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认知 、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感情、团体心理(如民族心理、阶级心理、小团体人际关系心理等)以及时尚、风俗、舆论、流言 等社会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 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 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 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 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 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 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 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 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 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 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 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 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 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 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 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 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 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 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 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 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