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谈谈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决定地位反作用完美结合
内容摘要:各类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在文学创作中,单纯的追求形式或内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违反文学发展规律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我们通过了解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的关系,进一步去探讨文学作品形式的主要因素,使形式适应内容的需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内容与形式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一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的学说阐述过这一观点:“世界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所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内在的各个要素的总和;所谓形式,就是指事物内容各个要素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态,它是事物存在的具体方式”。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世界上,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一、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也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

那么,什么是文学的内容,什么是文学的形式呢?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在他看来,“绝对理念”是宇宙的本源,文艺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显示绝对理念,是由绝对理念发展出来的形式之一,而且是最不完善的一种。

②显然,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在文艺的内容问题上的表现。

根据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后创造出来的。

它包含着客观因素——现实生活;也包含着主观因素——作家的思想感情。

具体地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以及这种艺术形象所隐含的思想意蕴;文学作品的形式则是文学作品内容的载体,它是指作品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部表现形态。

所以,作品的形式是为表现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别林斯基说:“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消灭了内容; 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

”这句话说明了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载体,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靠文学作品的形式来加以组织、表现和物化。

如果说内容是一个人的灵魂,那么形式就是一个人的肉身,没有了灵魂,那个人便如同行尸走肉,没有喜怒哀乐,或者说一个人没有了肉身,灵魂便无所寄托,那就无法被世人了解。

只有灵与肉的统一结合,才更丰富,更有灵性。

由此可见,内容与形式构成了文学作品不可分开的有机统一的因素。

二、文学内容的主导决定地位
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并不意味着内容与形式是并列的,处于同等的地位。

在两者之中,内容处于主导的决定地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
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内容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文学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一般关系。

内容为本,形式为用,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割裂的,首先,从文学的创作过程看,总是先有了一定的内容,然后才有用来表现这种内容的艺术形式。

作家总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以后,再去选择和寻找适合于表现这种内容的恰当形式;其次,从文学的历史发展看,总是由于内容的变化,形式才随后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文学发展史上,内容的变化往往优先于形式,常常是内容的变化引起相应的形式的变化。

举例来说,“五四”运动革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文学革命也在不断发展。

文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够表现新兴的,生动活泼的文学革命思想内容,此时,新的文学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旧体诗演变为新体诗,散文方面发展出了报告文学和杂文。

三、文学形式的反作用
文学形式虽由文学内容决定,但是文学的形式对文学的内容也有反作用,文学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文学内容的表达效果。

合适的,恰当的文学形式,有利于文学内容的的充分全面的表现,也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之,用粗糙的,不合适的文学形式,必然会阻碍文学内容的表达,不利于呈现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情感。

用报告文学来举例,当报道有关于现实社会的新闻问题时,更重要的是表达事件发生时的真实状况和发展情况,在呈现当时的情景时,也要增加一定程度的趣味。

这种通俗易懂,又带有文学文学趣味成分的文学报告形式,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并为更多的群众所接受,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

如果类似于新闻的报告用诗歌或者散文的的体裁形式来表达,太多过于华丽的辞藻和环境描写会遮盖住所要表达的重点消息,最后也会失去其要呈现给群众读者的的社会意义。

所以说,要追求文学作品的尽善尽美,不仅要有饱满丰富的内容,还要选择匹配的,合适的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美满。

文学形式对文学内容的反作用还体现在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内容先于形式,形式落后于内容”, 同内容比较起来,形式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它一经形成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鲁迅说,“一个新思想(内容),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④这就说明了形式随着内容在变化,但是,形式的变化要比内容慢得多。

除此之外,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如以前的大多数文学著作在现在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因为采用的艺术形式不一样,所表达出的艺术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鲁迅的《祝福》、《阿Q正传》等小说著作,这些小说作品已经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虽然这些小说的主题和题材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形式上发生的改变,产生的艺术效果与原著也是不相同的。

可是,因为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和表现方式,它往往要求内容适应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甚至要求内容为此而作出一定的更改,形式的改变也不是随意的,如果忽视内容,只是注重于形式的更改,必会损害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

四、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卢卡契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风貌。

有些作者努力寻求着新角度想要揭示社会和整个世界深层意义所在,却忽视了艺术形式的锤炼与提高,也必然不可能具有强烈的感染人、影响人的力量。

而另一些作者一
味追求形式的新、奇、怪,晦涩难懂,忽视文学作品里对内容的重要要求。

要知道,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两者是缺其一不可的。

所以,想要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既要不断探索充实丰满的内容,同时也要找到最适合表达内容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这样,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体现和发挥。

但是,在真正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要想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很困难的,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要尽量从内容出发去寻求与之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

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和平与战争》也修改了七次。

可见,一部成功的著作,不仅要在内容上多次的认真修改,还要在形式上反复地推敲,不断改进,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辩证统一的过程,也是整个文学创作在新与旧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我们要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出发,既要重视内容的开拓,也要重视形式的探求,尽量做到思想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选自《文学理论》,郑国铨周文柏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选自《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斯大林。

④选自《论“旧形式的采用”》,鲁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