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城市地理学—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
各种相互作用模式的产生,旨在寻求空间组织中 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比较著名的有引力模式、 潜力模式。
(1)引力模式
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
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 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一般形式如下:
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通过交通、 通讯等联系通道发生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 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
用(spatial interaction) 。
通过空间相互作用,使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 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6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一)相互作用的类型
典型的例子就是移民过程。
实际上,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常常采取多种方式。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受者的接受情况 阻力因人而异,从而影响接受的时间长短、
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和接受者比率的饱和程 度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1)阻力
新事物接收者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呈正态分布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Iij
Wi Pi Wj Pj D b ij
Iij为i、j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量,Pi为第 i个城市的人口规模。 Dij两个城市间的距离,b为测量距离摩擦作用的指数。 WiWj为经验确定的权数。
25
(2)潜力模式
计算一个城市与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内所有城市(包括它 自身)的相互作用量时,那么,只需要应用引力模式分 别求出这个城市与其它每一城市的相互作用量,然后再 求和,就可以得到。总结成公式形式如下:
新英格兰南部的节结地域
①铁路通勤人员 的流动方向
②报纸发行范围 ③电话呼唤方向 ④公司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⑤银行负责人的 办公地点
(2)理论的方法
A 赖利零售引力规律
1931年赖利将牛顿定律引进到零售商业区的研究,认为A、B两城市间 任何一地C,到两城市的零售额的相对份额(Ta/Tb)与两城市的规模 大小和两城市的距离远近有关,并提出“零售引力规律”:
空间扩散源于某一地方的技术、发明、新产品、新现象 等逐渐被其他地方接受、采纳或应用的空间过程,如技 术、知识、文化的传播,城市的扩展、疾病的传染等都 是空间扩散的过程。
1953 年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首次提 出空间扩散的问题以来,空间扩散已成为地理学、生物 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各国 学者就此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许多模式。
表4.1 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
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 应。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 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 局的区位点。
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 积呈几何数变化。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对流:——物流、人流(双向,两两间) 主要指产品、原材料等物质的运输和人口的移动。 传导——货币流(具有方向,线性) 指城市间所进行的各种交易,以货币流的形式表现出
来。 辐射——信息流(由点及面) 指信息的流动和新思维、新技术等创新的扩散。
一、相互作用的分类
(二)相互作用的载体
交通网络 物质和人口的移动必须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水路、
da 1
Dab Pb
Pa
按照这一公式,A城由于规模较大,其吸引区也较大,因 而将断裂点推向更靠近B城的地方。
影响城市吸引区边界的因素
①各种地理边界——河流、山脉、海洋等等,都会 有效地限制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流,甚至限制同一 系统内部的互相交流。
②政治边界的影响。 ③在一个国家内,地区之间的边界对相互作用流也
可运输性也影响着人的购物出行行为(人们愿意走较少 的路程去购买低价值的商品,愿走较远的路程去购买价 值高的商品)。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此外,干扰因素不容忽视!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1、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结节点:对人口流动和能量物质交换具有聚焦 性的特殊地段。城市是区域中的结节点。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3.可运输性
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距离衰减规 律——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随之空间距 离的增加而衰减。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是由单位重量商品的价值决定的,价值 高的商品运距长;可运输性也是时间的函数,随之时间 的推移,运输工具的革新,运输网络完善,会导致运费 下降,使可运度大。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
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空 间扩散。扩散过程同传染病的接触传播近似,称 之为传染扩散(Contagions Diffusion)。
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 分布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 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1.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区域的均质性。 自然条件、资源、人口、居民收入、需求、 消费习惯。
第二,交通系统条件。 城市间交通便利程度相同;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供需关系导致商品、劳动力、资本和信息在地域间的 流动,没有供应和需求这两个基本条件,空间相互作 用关系不会发生。因此,互补性是构成空间相互作用 的基础,两地间互补性越大,流动量也越大。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2.中介机会
当货物在A和B两地间输送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 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从而产生所谓中介机会, 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中介机会是改变原 有空间相互作用格局的因素。
40
第二节 中心地理论
一、克里斯塔勒学说 二、廖什景观 三、克里斯塔勒学说与廖什景观的比较
一、克里斯塔勒学说
(一)背景 (二)假设条件 (三)基本概念 (四)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五)理论模型
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活动集聚 快速城市化 城市研究成为主题
n
I ij
j 1
n
j 1
Pi Pj Dibj
Pi Pi Dibi
26
图上可以看出,纽约的潜力最高。以纽约为中心,人口潜力向西、南、北 三面渐减。总的趋势是,它与人口密度的分布大致相同。但人口潜力分布 是在经济空间中反映了人的相互作用,因而对经济活动的区划决策更为重 要。
27
四、空间扩散(Spatial Diffusion)
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
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 行政区域。
K=7的系统,市场区 序列是:1,7,49,
343,……
中心地等级序列是:
1,6,42,294,……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
量;
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
的中心商品的数量。
• 货物的供给范围
供给的上限 供给的下限
下限 r
上限 R
销售量
距离
距离
如何判断“高级中心地”与“低级中心地”??
• 中心地的等级
1)中心地等级的特征
第三,消费者行为。 就近购买,付出最小的交通费用。
第四,商品特性。 同类产品品质价格相同; 消费者付出的实际价格 = 销售价格+交通费。
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 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 的配置形式。
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
B
B
B
B
B
B
B
B
B
K
B
如此,向下和向上形成了各个层次的中心地相互 嵌套的组织网络
中介机会起两种作用,首先节省运输费用;其次地点 置换。
B
B
A
C
A
C
二、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3.可运输性
空间相互作用关系是靠交通运输这一基本条件 来实现的。相互关系的大小与运输成本、运输 时间有关。当运输距离太长、费用太高,或运 输时间太长,导致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很低或 无效益,即使存在某同互补性,交互作用也难 以发生。
结节区域:结节点连同其吸引区组成结节区域。 城市等级体系:不同规模的结节点和结节区域
组 合 起 来 , 形 成 城 市 等 级 体 系 ( the urban hierarchy)
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
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
一类是经验的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际调 查加以确定的方法;
(2)障碍
自然障碍:如河流、湖泊、山脉、沙漠等 文化障碍:如语言、种族、宗教上的差异等 社会障碍:反映在阶级、年龄、性别、社会经
济地位等 政治障碍:如民族性、意识形态的差异 精神障碍:态度、个性等
2、空间扩散的阻力和障碍
(2)障碍
依据莫里尔的看法,障碍分为: 不可渗透的完全障碍 可渗透的部分障碍
一类是理论的方法,即通过若干理论模式 进行推算的方法。
(1)经验的方法:实际调查
实例:格林的方法 格林(H.L.Green)曾探讨了纽约与波士顿在新英
格兰南部的相互影响。他根据五项指标,分别 测量了纽约与波土顿之间的平均边界,即在这 一条边界上纽约与波士顿的影响相同,然后综 合出一条纽约和波土顿之间的模式边界。
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服务人口越多; 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之间间距越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