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课堂总结一.对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讨论(1)主要史料:历史书籍上对岳飞的描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2记载:『(建炎四年四月)时金军欲以健康为江南立足之地,统帅张俊畏敌怯战,仅有岳飞一军前往健康。

』建炎四年五月中旬,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

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记载:『(绍兴三年二月庚子)吏部员外郎、权监察御史、江南东、西路宣谕刘大中言:「昨岳飞提兵洪州,颇有纪律,人情恃以为安业。

今盗贼未熄,而飞既去,则民不安,农务失时。

欲望速赐选兵前来,免致盗贼滋蔓。

赴行在,恐盗复起。

《独醒杂志》卷7记载:异时尝见其(指岳飞)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之行地,秋毫无扰。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圆续稿》卷37记载:绍兴三年,群盗充斥虔、吉间,多至三百余伙,江西安抚大使李回以闻。

时岳武穆公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授命专征,道出庐陵。

士卒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釜碗而去。

太守供张郊饯,师行将绝,谒未及通,问殿后者:「大将军何在?」笑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

所过独搜访奇士,取计策。

至太和,君扣辕门,一见语合,许以从行。

初,龙泉贼帅彭友、李洞天等十人尤强暴,号十大王,盘踞四年,攻破八县。

君至,次第就缚,两郡以宁,凯歌而还。

历史上对岳飞的评价:1.文天祥评价岳飞: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

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

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2.《岳飞传》中对岳飞的评价, 这也是元朝官方对岳飞的评价。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

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

《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评价: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

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

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3.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4.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

5.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6.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7.屠立成评价岳飞:检阅五千年之历史,能有坚韧不拔之气者,唯宋之时岳飞云耳。

8.蔡元培题岳王庙: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2)主要学术观点:岳飞是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从华夏民族、汉族“族群”到“国族”的一个理解过程。

民族交流、民族斗争、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始终在周期性交替出现。

民族英雄的“民族”二字,指的就是“英雄”当时所处的“民族”,不能随着民族的分裂和合并而改变内。

历史问题要归于历史来讨论,不同时代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讨论任何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来进行。

而民族英雄则是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

我们纪念民族英雄,并不是在于强调英雄人物在当时反抗了哪个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并不是要求后人记取仇恨,而是强调英雄人物的那种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

我们纪念岳飞正是要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

在岳飞等民族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已经超越了这些英雄人物所属的民族,成为了所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观。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出现,是在中华民族一体化尚未结束并未在行政和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从一开始,岳飞就只是作为汉民族的民族英雄存在并流传下来。

但由于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居于主导,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提法一直存在于汉文化居于主导中华民族文化中。

而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之前的岳飞,只能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而要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则必须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国家出现,代表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或抵御外来侵略,但这样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只能是在元代及其之后。

这里民族英雄强调的是抵御或摆脱的外族必须是相对该民族或民族国家之外的民族或民族国家。

而岳飞抵御的是女真。

女真后来发展为满族,女真是中华民族的渊源民族之一。

显然,岳飞抵御的外族是中华民族的渊源民族之一女真族。

随着中华民族融合,岳飞不能由汉族的民族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小组的观点与疑问(1)观点:如何评价岳飞,本小组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

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

而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几个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其四是我们提倡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侧重点是因为其抗金事实还是其历史精神?(2)疑问:1.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事物的定义也就不同,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2.如果历史的最后是少数民族完成了统治的结果,这时候像岳飞这类的汉民族是否仍被称为民族英雄。

3.是现实发生的状况让人们开始争议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还是先有争议再来影响某些社会现实。

三.课堂提问总结在讨论回答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英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之精神,民族主义几个概念。

其实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都大致围绕这几方面展开。

俊颖提出的,对少数民族而言,他们是如何看待岳飞的?嘉艺提出的,站在大金的角度上,岳飞是民族英雄吗?露容提出的称岳飞是民族英雄是否会影响民族团结?枢伦提出的,在历史上称岳飞民族英雄,现在是不是不适宜了?晓璐提出的,现代重新提倡民族主义有必要么?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

我们其实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首先问题的来源其实就来自于,岳飞所代表的是汉民族,而他所带领的岳家军打击的是女真族。

因此岳飞应该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而不是少数民族的。

而且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都融合在一起。

因此,再提出岳飞是民族英雄,会引起少数民族民族情绪的不满,进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团结。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考虑清楚的是我们思考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时,是侧重于其抗金这个英雄历史事迹呢,还是岳飞抗金所留给我们的那种抵御外族侵略无所畏惧的忠肝义胆,满腔热血报国的精忠爱国的精神与情怀。

我们评价历史首先就要把他放到他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

在当时,南宋与金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岳飞一生戎马只为雪靖康耻。

所以,这里值得肯定的是岳飞的确是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

而随着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逐渐融合成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因此有些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并且不能提倡岳飞是民族英雄。

对此,我们要知道关于“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是近代梁启超首次提出。

所以,我们所谓的民族国家是在近代才产生,即在宋金时期是不存在这个说法的。

因此争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也是在现代才产生。

而真正作为一种概念的称号“民族英雄”,则是清末反清的革命党人,为了维新救国,把推翻满清统治视为推翻异族统治,把抗金的英雄岳飞推了出来,广泛宣传岳飞的英雄事迹,以鼓舞革命党人的士气。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抗日战争中华儿女一心抗战胜利无不是岳飞爱国精神的写照。

因此,我们在说岳飞是民族英雄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民族英雄那种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爱国精神,是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

而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则是超越了这些英雄人物所属的民族,成为了所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小组的回答即岳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岳飞所弘扬的精神不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

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也有必要弘扬这种精神,以保持自己的根本。

1.岳飞的“忠君”是否算是愚忠,他又为何不自立门户?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两个事例:其一:公元1127年,宋朝靖康二年,金人攻打宋,北宋的徽钦二宗沦为俘虏。

康王赵构被拥立称帝后一路南逃,这时有一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越级上书,要求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结果被以“妄议天下事”的罪名革职夺官。

这个军官就是二十四岁的岳飞。

其二: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南宋朝廷和金国达成第一个和议。

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爵赏。

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表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

”,登时就给了高宗一个没脸。

后来的事情又完全如岳飞所预料的那样,才过了一年,金国就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上述两事在宋史《岳飞传》中均有记载,通过这两件事,“就会发现,岳飞不仅没有所谓的“愚忠”,而且在同代的文臣武将中是最能坚持自己主张的一位”。

大家应该知道赵构是最大的主和派,而岳飞却是主战派,敢于旗帜鲜明地和皇帝持不同政见,怎么会是愚忠?岳飞是“精忠报国”,可见岳飞的忠是和报国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赵构曾经召岳飞于寝阁中,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后来赵构又改变了主意,岳飞几次上表要求北伐,其中一次岳飞质问赵构“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这样敢于直言、有主见的大将,心中考虑的是如何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怎么说是愚忠呢?而对于岳飞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话虽这么说,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弄不好,就会称为国家的叛徒,祸灭九族。

况且当时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时北伐的军队,除岳飞外,还有张俊、杨沂,当时秦桧遣使臣召岳飞班师,岳飞认为“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没有撤兵。

后来,秦桧把张俊、杨沂调回,然后用十二道金牌,令岳飞撤兵。

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知道孤军深入和后边没有朝廷支持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撤兵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决不是岳飞愚忠。

况且,十二道金牌,见金牌,如皇帝亲临,历史上能连拒11道金牌的,恐怕只有岳飞。

而对于他为何不自立门户,我认为如果当时每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都自立门户,都自己建立国家,那不乱套了。

不是说你有能力,有功就能自立门户,建立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