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校本课程教案【篇一:高二生物校本课程教学设计】高二生物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糖类代谢,识记脂类和蛋白质代谢,掌握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维持人体健康,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学重点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
教学难点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葡萄糖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脂肪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变化图解;氨基酸转换过程;脱氨基过程;思考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启发式教学发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课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屏显思考题。
1.食物中的葡萄糖代谢途径有几条?回答:①分解成二氧化碳、水释放能量;②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③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二.新课:(一)脂质的代谢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1) 脂质主要包括哪几种物质?(2)食物中的脂肪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怎么变化?2.学生回答:①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②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③转变成糖元等。
3.教师总结并点拨4.学生讨论探究:人体内血脂增高会患病吗?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过渡:在细胞内含量只比水少,占细胞干重50%以上的化合物是什么?(回答:蛋白质。
)(二)蛋白质代谢11.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提问: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什么?(回答上:植物性蛋白质,动物性蛋白质。
)经消化最终分解成什么?(回答:氨基酸。
)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随血液到全身各组织细胞,首先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合成各种组织蛋白质和一些特殊蛋白质。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组织蛋白质和特殊蛋白质的名称吗?(回答: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酶、胰岛素等。
)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什么?(回答: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后是否永远不变呢?(回答:否。
)讲述:有些蛋白质合成速度非常快,如老鼠的肝脏被部分切除后,可在10~20天恢复原样,组成人肝脏的蛋白和血浆蛋白大约10天更新一半。
提问:氨基酸进入细胞后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氨基转换作用。
)、屏显氨基转换过程图并讲述。
结论: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
讲述:谷丙转氨酶(gpt)在肝脏中含量最多,当肝脏发生病变时,gpt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医生把化验血液中的gpt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回答:脱氨基作用。
)提问:你能记得氨基酸的通式吗?(回答: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屏显脱氨基过程图并讲述。
]结论:通过脱氨基作用,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
提问:氨基可转变成什么?(回答:尿素。
)主要在哪里转变?(回答:肝脏。
)尿素排出体外的途径主要是什么?(回答:排尿,排汗。
)不含氮部分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回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和脂肪。
)实例:用氨基酸饲养饥饿的动物,发现肝糖元含量升高,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肝糖元。
)用氨基酸饲养动物,发现体内存积脂肪,说明了什么?(氨基酸可转化为脂肪。
)小结:(略。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大营养物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的代谢过程,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三)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2学生阅读:p71的该部分内容。
教师指导:列出如下提纲:(1)在同一细胞内“三大代谢”是同时进行的还是依一定顺序进行?(2)糖类如何转变成氨基酸?为什么不能转变成必需的氨基酸?(3)蛋白质如何转变成糖类?(4)糖类在什么情况下转变为脂肪?(5)在正常情况下,三大营养物质为人和动物提供能量的生理顺序是怎的?学生回答:(1)同时进行。
(2)糖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如丙酮酸),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相应的非必需氨基酸。
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不能转变成必需氨基酸。
(3)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氨基酸,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等,转化为糖类。
(4)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5)糖类——脂肪——蛋白质。
提问:同一细胞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是什么?(回答: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回答: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说明:①在人和动物体内,脂肪一般不能转化为氨基酸,而在一些植物和微生物中可以转化。
②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例如,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③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还相互制约。
例如,正常情况下,糖是供能的主要物质,但糖供应不足或糖代谢障碍时,由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当糖类和脂肪摄入都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反之减少。
)小结: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化和制约是机体对生存条件,特别是对食物状况的适应,这就是生命系统能动性的表现。
学生讨论:(1)用谷类食物喂养鸡鸭,鸡鸭能迅速肥育的原因是什么?(2)只以肥肉养狗,经测定其体内血糖含量基本稳定。
为什么?(3)以瘦肉分别饲养健康狗和患病狗,发现健康狗的体重增加,患病狗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分析其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谷物中糖在鸡鸭体内转变成了脂肪。
(2)肥肉中的脂肪在狗体内转变成了葡萄糖。
(3)瘦肉主要是蛋白质,经过狗的消化吸收,在不同的条件下发生了相应的转化。
转变脂肪3师生归纳:在同学们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诱导大家得出如下结论:(板书)可以三大营养物质之间转化需要教师强调:三大代谢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新陈代谢过程(要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生活动:趁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之际,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化关系图表(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讨论、试画)。
教师评价:对准确规范者给以表扬;对偏差错误者给予启发;对下面同学画对者给予鼓励,不对给予提示、纠正。
师生归纳:(板书)教师强调:(1)中间产物在转化中的重要性。
(2)酶和atp在转化中的必要性。
(3)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科学性。
教师概括:根据学生对以上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的叙述,查漏补缺、改错纠编,并概括性地指出“三大代谢”的共性。
(1)直接利用,建造组织。
(2)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3)转化合成其他物质(四)质代谢与人类健康阅读资料并回答问题:1.人体中的血糖怎样保持稳定?人体血糖的正常值是多糖的症状及解决办法?糖尿病人的糖从哪流失?讲述并回答:①食物中的糖类,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②80~120 mg/dl。
③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惊厥、昏迷;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④糖从尿中排出。
学生回答:分别请四位同学依次作答,若有困难,教师启发并激励评价。
合作探究:教师演示:出示题例投影片[例1]人在饥饿吃了油条,经消化、吸收、供能后,其主要的终产物是______和_________,它们由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泌尿等排出体外。
学生讨论:(1)油条含有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2)这些物质的代谢终产物是什么?(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哪些?4师生归纳:(1)油条的主要营养物质有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2)淀粉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脂肪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是co2、h2o、能量、尿素。
(3)co2和一部分h2o由呼吸排出体外;一部分h2o由皮肤形成汗液经出汗排出体外;大部分水和全部的尿素经泌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答案要点:co2 h2o 呼吸出汗教师演示:出示题例投影片[例2]一个内分泌正常的非遗传肥胖病患者的患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教师指导:这是同学们比较关心的热门问题,特别是女同学爱吃零食,而且多为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又不喜欢运动,想健美、想苗条吗?多想想。
学生讨论:(1)肥胖的本质是什么?(2)能转变为脂肪的物质有哪些?(3)脂肪主要储存在何处?(4)控制饮食的目的是什么?(5)提倡运动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1)脂肪过多;(2)糖类、蛋白质;(3)皮下、大网膜、肠系膜;(4)减少脂肪的最终来源;(5)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师生归纳: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多方面的详细分析,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特别注意不能挫伤某些“胖”学生的自尊心),共同总结出肥胖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肥胖原因:(1)多吃少动,食物供过于求。
(2)食物中脂肪的成分增多。
(3)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和蛋白质也可以转化成脂肪而储存。
预防措施:控制饮食,加强锻练。
教师强调:引起“肥胖”的原因很多,除大家分析到的原因之外,还有内分泌活动失调和遗传等多方面原因。
若咱们同学或亲人、朋友有此之嫌者,万不可盲目减肥,应先检查后行动。
三、总结:同学们说一说本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四、作业:1.动物在饥饿状态下,首先在组织内降低含量的物质可能是( )a.糖元b.氨基酸c.血糖d.脂肪答案:c2.下列关于人体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5【篇二:《身边的生物科学》校本课程】身边的生物科学龙城中学张秀华目录课程介绍3引言4 第一课时:第一节熟吃甘薯 5 第二课时:第二节玉米和健康8 第三课时:第三节多吃蔬菜10 第四课时:第四节水果种种 13 第五课时:第五节公鸡为什么能及时报晓? 16 第六课时:第六节狗鼻子嗅觉灵敏 19 第七课时:第七节蚊子叮人 21 第八课时:第八节馒头和酒酿 24 第九课时:第九节藕断丝连 27【课程名称】身边的生物科学【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课程资源】新编【主持开发】张秀华【学习对象】高一学生【课时安排】9课时。
【场地设备】教室、实验室、农田、超市【课程说明】国家教育部早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大凡已经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有效的引导。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为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