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论文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论文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摘要历史题材的小说向来都比较注重人物的刻画,通过虚实相间的故事,古今兼顾,批古判今等。

《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一段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的历史故事为我们展现一部豪杰辈出的演义画面。

本文主要从人物和战争两方面对《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战争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

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

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

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

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

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

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

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

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

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

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

“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

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

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

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

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

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

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

”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

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

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

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

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

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

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

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

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

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

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

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

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

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

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

《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

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

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

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

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

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

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

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

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

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

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

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

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

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

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

《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

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

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

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

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

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

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

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

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