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第七章 文化保守主 义思潮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界定。
余英时:“保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 只能同激进比较而言。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 《再论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与保守》
学术界关于激进与保守的论争,收录在 李世涛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 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二、产生原因
1、西方列强侵华程度的加深以及由此带来 的严重民族文化危机感。 2、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暴露的种种弊端引发 的文化回归情绪。尤其是一战给人类造成 的巨大灾难,使人们对西方文明产生信仰 危机,“西方的没落”,是物质文明的破 产,企图以东方文化救助西方文化的偏失。 3、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杜亚泉说:“吾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 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 ……盖产生西洋文明之西洋人,方 自陷于混乱矛盾之中,而亟亟有待于救济。吾人 乃希望藉西洋文明以救济吾人,斯真问道于盲 矣。”因此,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 明”,“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合于吾固有 文明之中”。如果统整能成,那么不仅可以救济 中国,也可以救济全世界。他认为我国固有文明 的基础就是君道臣节名教纲常,应当“发挥而光 大之”。
8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发展到第三阶段, 代表人物有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等。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35年1月10日) 王新命 何炳松 陶希圣 萨孟武等十教授 ……徒然赞美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是无用的; 徒然诅咒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也一样无用;必 需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 所当去。 吸收欧美的文化是必要而且应该的,但须吸收其 所当吸收,而不应以全盘承受的态度,连渣滓都 吸收过来。吸收的标准,当决定于现代中国的需 要。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 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因此,文化 的根源就是意欲。文化包括三方面:一是 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 术等。二是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 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 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 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器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 和未来,以及中西文化关系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立场,提出了当代新儒家“返本开新”(“返本” 即返传统儒学之本,“开新”即开科学民主之新) 的思想纲领。他们强调中国历史文化为一活的精 神生命存在,儒家的道德理想和宗教精神对人类 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与现代科学、民主并不 矛盾。主张由“内圣”(儒家心性之学)开出新 “外王”(科学、民主)。 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1,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 2,中体西用的基本态度;3,道德形上的哲学追 求;4,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杜亚泉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内调和东 西文化。 他指出文明具有民族性:“一国有一国之 特性,则一国亦自有一国之文明,取他人 所长,以补吾之所短,可也;乞他人所余, 而弃吾之所有,不可也。”一味效仿,只 能被西方文明所同化。因此,救正的方法 是“裁除其弱点,养助其优点”,“利用 此输入之文明,以形成吾国独立之文明”。
最后,他得出结论:“西洋社会,为动的 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 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 的文明。”动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丰裕, 静的社会,个人生活日益贫啬。但并不能 由此说明动的社会比静的社会好,因生活 丰裕是由身心忙碌为代价的,而生活贫啬 却由身心安闲得到补偿,因而,二者“孰 优孰劣,殊未易定”,而“常具一平衡调 剂之理”。
第二,从内容上指出杜亚泉的错误。如杜亚泉认 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民主主义为基础,因 此,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化与现 时的国体并非不相容,而是可以融合而会通的。 陈指出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是以君主的社稷为本 位,这种仁民爱民为民的民本主义,与以人民为 主体,由民(by people)主义的民主政治,“绝 非一物”。因此,“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 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 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 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
五、三个代表人物:杜亚泉、梁漱 溟、梁启超
1.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 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浙江山阴县(今上虞市) 人。1900年在上海创办亚泉学馆,所发行《亚泉 杂志》为我国最早提倡科学的期刊之一。1904- 1932年任职商务印书馆。1911年起任《东方杂志》 主编达9年之久。 杜亚泉从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文明的差异: (一)西方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以自 然为恶,一切以人力营治之”,中国人“以自然 为善,一切皆以体天意,遵天命,循天理为主”。
2.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哲学家、教育家。 1893年10月18日生于北京,原名焕鼎,字寿 铭。后以笔名漱溟行世。1916年在《东方杂 志》发表《究元决疑论》。蔡元培因此文 聘请他到北京大学任教。1917年到北京大学 哲学门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7年梁漱溟到北大后,受当时文化论战的 影响,开始对东西文化作比较研究。1920年 秋,在北大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 讲,《北京大学日刊》自10月起连载了演讲 记录。1921年8月又就此题在济南作了四十 天的讲演。10月讲演稿整理出版。这是梁漱 溟的重要代表作,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 的社会反响。一年之内连续再版五次。梁 漱溟也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其一,由崇拜西方科学转向批评科学万能论。
其二,宣扬“东方文化救世论”,倡导东西文化 的调和或互补。他说,我们的责任“是拿西洋的 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 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再把这 种新文明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 处”。最后,他号召青年:“我们可爱的青年啊, 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 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 超拔他哩。”
梁把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了对比, 指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 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 根本精神的。 最后,梁认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 兴。因此,我们中国人现在应持的态度是: 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能容留; 第二,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 就是对其态度要改一改; 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
六、五四文化保守主义的意义
1.批评了文化激进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盲目崇 洋思想。 2.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以我为主,反对激烈的根本 变革,主张融合新旧,循序渐进的态度,对于文 化激进主义的过度震荡,对于外来文化的消化不 良,是一种有力的制约和补正。一定意义上,这 种制衡又是培植近代文化自我完善机制所不可缺 少的条件。 3.文化保守主义包含着不少合理的成份,比如新 旧调和论;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具有一种稳健的 心态。
陈独秀主要从两个方面批驳杜亚泉的观点。第一, 从逻辑上揭示杜亚泉思想中互相矛盾之处。如杜 亚泉一方面把西方文明当作是“战争与屠杀”之 文明,“自陷于混乱矛盾”之文明,“破坏以后 之断片”之文明,致“精神上烦闷”之文明,明 知其不足为“吾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一方 面又尽力输入而欢迎之。陈独秀对此挖苦道: “明知‘此等主义主张之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 等之输入无异’,何苦又主张尽力输入而欢迎之, 不更使吾思想界混乱矛盾不能统一,使吾精神界 破产,使吾国是丧失耶?”
此派学者的重要学术著作有熊十力的《新 唯识论》和《读经示要》、冯友兰的《新 理学》等“贞元六书”、贺麟的《近代唯 心论简释》和《文化与人生》、梁漱溟的 《中国文化要义》等。
5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在港台地区得到 了新的发展,并达到其鼎盛阶段。此期的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方东美等,是现代新儒家的第二代。1958年 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 联名在香港《民主评论》上发表《为中国 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 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 认识》(又名《中国文化与世界》)的 “宣言”。
(二)西洋人的生活是向外的,中国人的 生活是向内的。因此,西洋人往来不绝, 而中国人“勤俭克己,安心守分”。(三) 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四) 西洋社会重竞争,轻道德;中国社会重道 德,轻竞争。所以,西洋的道德是竞争的 工具,而中国的道德在于消灭竞争,“拘 束身心,清心寡欲”。(五)西洋社会以 战争为常态,和平为变态;中国社会以和 平为常态,战争为变态。
学衡派是以欧美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为主而形成的 一个学术群体,其核心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 先骕、汤用彤等。他们以1922年创刊的《学衡》 杂志为学术阵地,打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的旗号,一方面继承晚清国粹派的某些论学宗旨, 一方面引入西方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一 种特有的中西合璧式保守情怀,看待并从事现代 学术文化的构建。此派因主要精力在于比较专门 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在社会整体文化的理论建 设方面未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这两派在五四时期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出现的。
我们的文化建设应是: 不守旧; 不盲从。
四、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915-1927)
杜亚泉与陈独秀之争由陈独秀首先挑起。1918年9 月,针对《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西文化之评 判》(平佚译自日本《东亚之光》杂志)、《功 利主义与学术》(钱智修)和《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三篇文章,陈独秀写了《质问〈东方 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 时隔三个月,杜以“伧父”笔名发表《答〈新青 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以为答复。次年2月,陈又 以一篇长文《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对杜的 答文逐条予以驳斥,杜没有下文,主动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