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史考点

新闻史考点

第一章绪论
(大纲):
[1] 中国环境与中国媒介。

[2] 中国媒介的生长特征。

一、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五个时期)
(一)从唐朝开源年间~~19 g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
朝廷官报:主流
三种类型非法民报(小报):现于北宋后期,盛于南宋,隐现明清
合法民报(京报):现于明朝末,盛于清
(二)19世纪2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初:在华外报的发展与垄断期
《申报》、《新闻报》
(三)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10年代中期: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
维新运动:第一次高潮
革命派报刊
改良派报刊论战:第二次高潮
这一时期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在:
1、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报人、报刊:梁启超《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严复《国闻报》;唐才常、谭嗣同与《湘报》《湘学报》;陈少白《中国日报》;章士钊《苏报》;章太炎《民报》;于右任“竖三民”;詹大悲与《大江报》
2、影响深刻的报刊思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的“耳目喉舌”论;以采访独家新闻、内幕新闻和写新闻通信著称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
(四)1915~~1927:中国现代新闻业黄金时期
内容:五四运动将新闻事业推向新高度:西方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新思想广为传播;《新青年》为龙头,学生报刊为主体(启蒙报刊);大革命:思想“百家齐鸣”。

黄金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表现:1、百家齐鸣的报刊发展的热潮中,无产阶级报刊出现;
2、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报刊的新变化和共产党报刊的新发展;
3、民营的企业性大报进一步发展:北京《世界日报》,天津《大公报》,上海《申报》《新闻报》;
4、中国的广播事业诞生和通讯社事业初步发展;
5、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

(五)1927~~1949:两极对立新闻事业
二、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的特点:
1、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a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需要而产生;b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2、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是政论(注: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是报刊政论时代)
3、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的主体。

4、从沿革的角度看,它有一个“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
主线:政论报纸到政党新闻业
注:重点:政论时代的报刊活动、黄金时期的新闻业发展、两级对立时期共产党的新闻活动
兼顾:古代报纸、在华外报、两极对立时期的私营企业性大报
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第二章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
【大纲】
3、西学东渐与在华外报。

[1] 鸦片战争前在华外报的出现。

[2]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3] 在华外报的报刊业务和办报思想。

[4] 对在华外报的历史评价。

一、鸦片战争前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传》1815.8 马礼逊、米怜
报纸技巧: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文章短小、通俗
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1833.8.1 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
特征:重视言论、每期必有;新闻成为必备的一栏
办报特征:以“为在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权益进行辩护”为办报宗旨;擅长取悦读者;
讲究宣传方式。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由马礼逊、米怜于1825年8月所创办。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属于宗教性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米怜语),其次为宣传伦理道德,并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及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等。

马礼逊、米怜为达到传教目的,仔细研究读者心理特点,选择读者易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如创造“孔孟加耶稣”的对话宣传模式等),并使文章尽量短小通俗,便于该报纸的主要受众“贫苦与工作者”阅读。

这是由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近代刊物,实为中国近代报纸之发轫。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由查尔斯郭士立于1833年8月在广州创办此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同属宗教性质,但《东西》以介绍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为主。

在办报理念上,《东西》贯穿当时西方一些先进思想,编者有意识注意并运用西方报刊先进经验,使得《东西》较《世俗》在业务近代化方面获得显著进展,并具有近代化报刊的一些基本特征。

具体表现为:1、重视言论,每期必有,且置于首页;2、必备刊登政治、社会新闻栏目;3、刊登商业信息,且登有行情物价表。

是为中国境内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蜜蜂华报》(澳门抄报)葡文1822.9.12 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
《广州记录报》英文1827.11.8 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商业性报纸外文报刊《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美办1831.7.28 伍德殖民主义情报
《广东杂志》《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由葡执政党创办的机关报,1823年停刊,1824年改名《澳门抄报》,1826年停刊。

中国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

二、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p37)
1、教会报刊的发展: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创刊,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伟列亚力主编,墨海书馆印行。

教会综合报刊,为宗教宣传之需要,“通中外之情,载远近之事,尽古今之变,命笔志之”。

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商业行情信息;中外时事新闻;宗教内容。

上海第一家传教士、中文近代报刊。

《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

1874
年,该报自301期改名,仍为周刊。

名义上是教会报纸,但实际上是个综合性的时事刊物,热衷于介绍“西学”,在维新运动中,发表过许多关于维新变法的文章。

《万国公报》在教会报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广学会”:初名“同文书会”,基督教在华设立最大的教会出版机关。

该机构以“开放中国人之思想”为幌子,实际为英美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其先后出版2000多种书籍和10多种期刊。

《万国公报》为该出版机构机关报。

《益闻录》:天主教在华机出版第一张中文报。

1879年3月16日在上海徐家汇总部率先创办。

1898年与《格致新报》合并,易名为《格致益闻报》。

《天主教记录报》天主教在华第一张英文报。

1878年。

2、外商外文报刊的发展:
香港:1841-1860 《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尘报》三足鼎立。

商业行情、船运信息、商品广告。

1860以后《德臣报》《孖剌报》1857 美国茹达发行人英国孖剌编辑
上海:《字林西报》,英商奚安门创于1850年8月3日,英文出版。

前身为《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1864年7月1日更名。

反映在华英国资本家的观点和要求,致力于服务英帝国主义,为其制定侵华政策和英国商人在华做生意提供各方面的情报。

上海最早的外文日报。

外文报纸中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3、外商中文报刊的发展:
香港:《香港船头货价报》1858年初孖剌1864年《香港中外新报》70年代更名《中外新报》商人一般民众香港第一家中文报
《中外新闻七日报》1871年3月每周六出“中国士商益曾识见”商情船期广告政治军事社会新闻等评论1872年改《香港华字日报》
上海:《上海新报》,1861~1872,上海第一家商业报纸。

主要为商业贸易服务,1870采用新闻标题,开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之先河。

《申报》,全称《申江新报》,1872~1949,以赢利为目的,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商业性报纸。

申报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其言论“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将其作为企业来办,商业经营原则应用于报纸管理。

《申报》前后历时77年,历清末民国近八十载起伏,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事,其史料价值之高,堪称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其他:《字林沪报》《新闻报》《商情报道》
·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报刊的变化情况。

·在华外包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指出现于现代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文体,王韬等早期改良主义报人曾作过尝试,以梁启超在《时务报》、《新民丛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而慷慨激昂,“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