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范文

安徽省汽车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南(建议稿)范文

三、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重点发展内容
(一)整车设计开发
面向省内整车骨干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提升企业设计能力、开发效率和节能环保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整车产品正向开发设计流程、规范和数据库,提高整车系统开发能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研究目标:
⑴掌握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设计规范、产品数据库、设计方法库等,形成整车设计的关键支撑技术;
4、坚持发挥骨干企业在产品市场定位、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及产品开发规划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主、配、研”协作,促进零部件和相关配套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省内产业配套率,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5、坚持重点突破、适度超前,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储备,加快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
规划期为2010~2015年。
一、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截止2009年底,我省汽车行业共有企业近540家,其中包括奇瑞、江淮、华菱、昌河、安凯、奇瑞商用车等6家整车生产企业和星马、江淮扬天、中集瑞江等38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以及490多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全省已形成年产150万辆整车、125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资产总额达994亿元,从业总人数15.2万人,拥有江淮、奇瑞、安凯、昌河、星马、华菱、中集瑞江等知名品牌,产品涵盖大中轻微客车、重中轻微载货车、轿车、皮卡车、改装车、专用车等全系列车型,并已建成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安徽省内的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电集团38所等一批在皖高校及研究院所,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我省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不断地自主创新,我省汽车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升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积累,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方面,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开发能力,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和国内合资品牌,竞争能力仍然较弱,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2009年,全省整车产量为91.62万辆,销量为89.2万辆,分别占全国第八和第七位;汽车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21.7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1.0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77.6亿元;全年出口整车6.47万辆,出口金额4.45亿美元,其中奇瑞出口汽车达到4.37万辆,已连续6年占据国内乘用车出口第一的地位。汽车工业已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2、研究内容:
⑴整车设计技术及市场评价技术,整车开发设计流程、规范和管理技术,整车主被动安全设计技术,底盘系统开发和匹配技术,车身及整车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与基础数据库;
⑵汽车轻量化正向设计中的性能分析与评价技术体系、标准开发流程与设计规范、汽车轻量化设计理论与分析方法、建模与仿真、试验评估方法研究;
6、坚持单项技术研发和技术平台建设并举,构建与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汽车产业共享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7、坚持科学安排、分步实施、以传统产品的节能环保为主,兼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重点考虑目前制约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以及未来5~10年将会对汽车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和产品。
(三)主要任务
提高整车及关键总成研发水平,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建立整车设计开发流程,掌握车身、底盘开发技术及整车、发动机、变速器的匹配技术和排气净化技术,掌握车身轻量化设计、NVH(振动、噪声、平顺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提高乘用车的节能、环保水平;加强柴油机及其高压燃油喷射电控系统、后处理系统和商用车电液换档和自动换挡机械变速器(AMT)等关键技术研发。
(四)发展目标
围绕汽车节能环保和关键零部件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开展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等领域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增强整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的开发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设计流程、规范、数据库和设计开发平台,初步形成试验验证能力;显著提升我省主要汽车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开发效率,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自主研发整车产品尤其是小排量轿车的节能、环保和安全指标力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轿车产品满足发达国家法规要求,重型货车、大型客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接近国际水平,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汽车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推进我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到2015年,力争汽车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整车开发周期缩短15%,开发成本减少10%,省内零部件配套率提高到50%以上。
4、汽车电子系统总体水平较低。
现代汽车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几年前仅在高档轿车上应用的汽车电子系统,已逐步成为中低档乘用车的标准配置。不难预见,对提升传统汽车节能环保性能而言,电子系统的不断研发应用,将是未来汽车技术竞争的主要领域。国内汽车电子系统产品大多为车载音视、导航和其它低端标配产品,而在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动力转向、牵引力分配及主被动安全控制等方面,缺少控制策略制定、系统集成匹配、实验标定及性能优化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经验的积累,包括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执行机构在内的关键器件、零部件乃至系统总成仍受制于国外厂商。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整车带动、重点突破、提升能力、支撑发展”的方针,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2、坚持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自主开发,提高整车产品开发能力和试验验证能力,增强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灵活采用技术创新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与自主创新并举,有效利用已形成的科研成果和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汽车产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的主力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汽车产业已形成明显的优势。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政策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省汽车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把握政策契机,坚持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对我省汽车工业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跨越发展、做大做强将产生积极作用,对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尽快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我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和《安徽省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跟踪国内外汽车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编写《安徽省汽车产业技术重点发展领域指南——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作为我省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领域的行动方案。
二、安徽省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国家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带来的契机,坚持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节能环保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我省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目前,我省汽车行业已拥有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中心、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马钢—奇瑞汽车用钢联合实验室、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芜湖)等一批研究开发基地,建立了1个国家级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汽车企业技术中心、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1个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企业全年投入的研发资金力仍显不足。
省内自主品牌汽车虽已形成拥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但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同类产品仍有一定差距,尤其对高端重卡、客车和中高档轿车,开发设计能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整车系统的正向开发和结合市场、技术、工艺装备等条件对目标车型的深度分析能力;缺乏整车的系统设计标准、规范、数据库和设计开发平台;缺乏底盘系统性能分析技术和动力总成的匹配优化技术;缺乏整车系统集成和性能匹配与调校优化的技术积累及能力。目前,关键总成系统和整车的调校优化还基本依赖国外公司。
2、汽车的节能环保技术仍存在较大差距。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但在短期内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汽车。因此,传统汽车产品的节能环保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多年来,通过各级各类计划项目的实施,国内对汽车节能环保已形成了一定的研发成果和技术积累,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应用技术研究、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3、关键零部件缺少核心技术。
现代汽车已成为高度集成的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国内在新型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动及电液执行系统和车辆主、被动安全等方面大多处于前期研究阶段,还无法对产业化形成有效支持,核心部件仍受制于国外厂商,关键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研发、集成及匹配验证等也仍依赖于国外公司或机构,工程技术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无法对产业化形成系统、有效的技术支撑。
5、汽车试验验证与开发体系有待完善。
我省汽车产业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试验开发规范、产品验证规范以及试验测试方法,试验经验和数据的积累不足,与虚拟仿真验证结合不够,缺乏测试工程技术人才,试验检测平台建设投入不足,装备相对落后。
6、汽车零部件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整车成本中配套零部件所占比重一般超过70%。省内近500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品系列化程度不高,企业技术进步受到人才、技术开发手段、试验测试和制造装备等因素制约,缺少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撑。
提升零部件研发水平,发展关键零部件。研发车身总线、车载故障诊断、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数字化智能仪表等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电气系统,新型高性能发动机以及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和无级自动变速器、商用车电液换档和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等产品,力争在自动变速器产品上有所突破。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独立公共检测机构、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对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