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产业结构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 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 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工业化阶 段理论。他根据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 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即霍夫曼比例), 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
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
1、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 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 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各厂商在边际收益 最大化均衡条件下的生产函数。 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 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 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
(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 质问题的争论
1、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两种理论 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已经被许多专家、学 者所认同。如战后直至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在 于第二次产业,经济社会仍然处于第二次产业占据主导 地位的时期,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 支持-不同的产业结构产生的效果差异巨大。 分析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内在联系其方法的两种角度: (1)从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把产业结构置于总量框架 之内,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代表人物:库兹涅茨。 (2)从部门的角度出发,强调部门结构变化对经济总量 增长的作用,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分析经济总量增长的 规律。代表人物:罗斯托。
4、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对产业结构理 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 惕夫、库兹涅茨、刘易斯、赫希曼、罗斯 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等人。
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 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 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 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等,它们的量度指标 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 此外还有按照各种数量比例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 如资本占用关系、劳动力占用关系、产值比例关系、 能耗比例关系、进出口比例关系、效益关系等,它们 的量度指标相应为资本结构指标、就业结构指标(劳 动力结构指标)、产出结构指标、能耗结构指标、进 出口结构指标等。
3、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作出 突出贡献的主要有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美国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里昂惕夫和英国经济学家 克拉克等人。 这些经济学家和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 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方面,促进了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经济分析经历了从个量分析一总量分 析一产业分析的过程。
经济理论形成了微观经济理论-宏观 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的演进。
2、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7世 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早在 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 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 结构的不同。 (2)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 的创始人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 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 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 划分: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 配第和魁奈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趋势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 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产业结构是对应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 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 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 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四种规律性。
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 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 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 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 缩短。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 是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三、揭示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 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 律即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 考察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 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 证明了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他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 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 涅茨人均收人影响论。
第六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含义
1、结构的含义 结构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 排列状态。 2、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 方式。
2、罗斯托经济增长六个阶段
第一,传统社会阶段 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第三,起飞阶段 第四,成熟阶段 第五,高额消费阶段 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长期发展中考察制造业 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 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 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 部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发现制造 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 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 响小。
3、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1)内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根植于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生产函数的累计 扩散之中,这些发生在技术和组织中的变化只能从部门 角度加以研究。 各个部门当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收人流动的变化也是 有意义的;总量指标跟其他任何指标一样,不过是部门 活动的总结罢了。 (2)依据:第一,新技术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部门的过 程;第二,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其他创新于某个部门之 中,是一个与其他部门以及与整个的经济运转纵横交错 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3)结论: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
(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 济成长阶段论
1、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 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无论在任 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 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 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 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作用,即产生 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 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 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2、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1)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部门变化和总量 变化是互为关联的,它们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之中才 能得到恰当的衡量;缺乏所需的总量变化,就会大大限 制内含的战略部门变化的可能性。 该理论强调:在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首要的 问题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总量的高速增长才能导致 结构的快速演变。没有总量足够的变化,结构变化的可 能性就会大大受到限制。 (2)理论依据: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动直接拉动生产结 构的转换,而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和经济总量的变 化直接联系的。同时,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越高,消费者 需求结构的改变也就越大。 (3)结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 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 构的高转换率。
(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
1、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的内容 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 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 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 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 的差别。 结构主义属于“次优论”的范畴。由于种种原因,帕 累托最优状态是无法获得的,结构主义的观点是放弃 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
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有 产业结构形成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 产业结构效应理论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结构分析理论 产业结构政策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方法论 产业关联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3、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前提 传统增长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均衡竞争-各厂商 在边际收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均衡,即 经济制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维持均衡价格, 从而无论从生产者的观点还是从消费者的观点 来看,资源都存在着长期的有效配置,即达到 了帕累托最优 (资源配置最优 )状态。这就意味 着各个部门的要素收益率都等于要素的边际生 产率。 这样,在任何既定的时点上,部门之间资本 和劳动的转移都不可能增加总产出,资源的重 新配置仅仅发生在经济扩张时期。
3、产业结构的内容
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 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及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 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 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 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 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 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
1、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五个阶段: 前工业化时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 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