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第四讲 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
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施垄 断; 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 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 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韩剧《匹诺曹》Pinocchio
➢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1,个人的信息反馈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
(3)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
•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 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 誉。李普曼在1922年的著作《舆论》(pulblic opinion) 中,提出了“我们头脑中的图像”的观点,把观念现实和 客观现实最早做出了区分,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 置”agenda-setting的早期思想。该书对成见、兴趣、公 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出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 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 会的巨大影响,在《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 他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 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印象”stereotype。
宣传的七种技巧:由A.M.李和E.B.李在《宣传的艺术》一书 中提出的。1、辱骂法:给某思想或某事物贴上一个不好的标 签,使人们不经检查就拒绝或谴责。如“恐怖主义”、“流 氓国家”。2、光辉泛化法: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 使人们不加证实就接受和赞同它。比如“新政”。3、转移法: 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件 事物上,使后者更易被接受。比如名人广告。4、证词法:通 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令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 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如名人广告。5、平民百姓法:讲话 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普通草根的”,以受到 广泛信任。如克林度拉链门丑闻。6、洗牌作弊法:选择使用 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 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做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 如三峡工程。7、乐队花车法:宣传者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在 这样做”,号召人们更所属群体中其他人一样接受他的计划。 如妮维雅男士乳液广告。
群体归属意识和群体忠诚度的测验
• 美国传播心理学家凯利和沃卡尔特在1952 年,对中学生的课外团体——童子军进行 的调查问卷,以“野外登山锻炼的态度” 为测试主题。
• 研究发现,群体意识较低的少年对反规范 宣传的抵抗力较弱,而群体意识较强的少 年对反向宣传表现出顽强抵制,不但未被 说服,反而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 视频《美人改造计划》
(5)刻板印象stereotype
• 刻板印象,又称为刻板成见,刻板模式,由李普 曼最早提出,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 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 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 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 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布里德与“潜网”
• 传播者研究的经验案例。经过对美国几十家报社 的调查,布里德在《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中 描述了报社内部存在的一张十分微妙又非常强劲 的控制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 播意向得到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 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布里德认为 潜网存在的原因在于: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 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 暗存在媒介组织中的这种控制网络,实际上是特 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这一观点是对传播者把关行为研究的发展,揭示 了更广大范围内的、制度化的传播控制状况。
二、 大众传播
•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伴随着近现 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 会信息系统。以报刊、广播、电视为突出代表。其特 点包括:
1.大众传播是专有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
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也具有反馈机制,但反馈是延迟的,受众对
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
(1)大众传播功能论
• 传播学结构-功能主义取向的重要论点,代表性的学者及 观点有: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 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 境监测、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2.查尔斯·赖特于《大 众传播:功能的讨论》一书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基础 上,补充了对“娱乐”功能的论述,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能扩展为“四功能说”。3,施拉姆在以上两者的基础上 讲大众传播的功能归结为政治功能,包括监视环境、协调 和社会遗产传递;经济功能,包括市场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开创经济行为等;一般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规范的传达、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娱乐等。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 顿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特 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 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效应的麻醉功能。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哭) • 第二种,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打砸日本车
和车主) • 第三种,流言传播
• 流言(rumor)传播:流言是集合行为中主要的 信息形式,也是当下危机传播中的核心范畴。传
播学中的“流言”是指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
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
阐述或诠释。流言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葡萄藤式传
播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反馈性强、易变形等
特点。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
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 的流言。这种流言的特点是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 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 到人群中;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指已经 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的流言又重新回到发布者那 里。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谣言,别有用心的煽动 者会凭空捏造信息来达到特定目的。
➢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控制的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 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 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图表见书) 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是指在某 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 因的自发集会、游行、抢购潮等。
• 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 社会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2,触发性 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流言四起。
(4)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所谓拟态环境,也称为信息环境,最早由李普曼 提出。该概念指出,媒介现实并非是现实环境的 “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 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 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 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 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 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动施加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拉扎斯菲尔德 Lazarsfeld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他对传播学的 贡献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他和同事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选民 投票影响因素的研究,发表的研究成果《人民的选择》一书成 为传播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 说”、“选择性接触”假说 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hip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 研究对受众信息接受环境的调查结果质疑了“枪弹论”时代的 主导假设,催化了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同时,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一方面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 环节中的众多因素,另一方面,推动了传播学的研究特别是传 播过程的研究,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级传播理论”。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 众研究,并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的 研究方法。基于对研究方法做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传播学研究 的工具制造者。最后,他最早提出了传播学研究的经验学派 Experiential School、Administrative School和批判学派 Critical School之分。
• 组织的机构特点:
1,专业化professional的部门分工。协同作 业。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岗位权限 authority。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hierarchy。上 司与下属之分。
•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1,公关public relation(PR)。指的是社会组织
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 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公关宣传。 2,广告宣传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 视频《刻板印象》
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控制研究
•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 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 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 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称为 控制研究。
•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 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 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 制约。
第四讲 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 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本讲主要内容
一、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 所谓群体,既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 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 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 年龄层、职业、阶层等;既包括松散、自 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 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只能群体,如政 党、军队、团体、企业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