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余保玲

中西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_余保玲

中西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余保玲(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有人把对人性的不同阐释视为中西文化冲突的根源,这种观点是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的文化语境的产物。

然而,人性的本质是客观的,并没有中西方的差别。

考察中西方性善论与性恶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有助于正确认识人的本性。

Abstract:Some people regard as to the human nature different explanation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e conflict the root,this viewpoint is in the modernized process the nation-state cultur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 product.However,the human nature essence is objective,not West's difference.In the inspection the West discusses friendly with the nature discusses the origin wicked-ly,supplementary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is helpful in is confirming the judge the natural disposition.关键词:孟子荀子弗洛姆性善论性恶论key word:Mencius Xun Zi Fuluomu discusses the nature to discuss wickedly friendly作者简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伦理学硕士研究生余保玲浙江杭州310012【中图分类号】G0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0)-11-0191-02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人性问题进行了不断的争论和探索。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都以孔子人性论为思想渊源,他们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规定,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当代哲学家弗洛姆对人性问题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弗洛姆的人性学说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人性论,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人性论的渊源(1)中国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思想渊源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追本溯源,都是以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为渊源的。

商、周时代的《易经》和《尚书》已经有了“性”概念的萌芽,如《尚书》有所谓“兹乃不义,习与性成”1的说法。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率先论述了人的本性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的命题。

这里,性是指人之本性,性相近,意即人在本性上是相近的;习,是指道德习俗,习相远,意即人们在后天的道德习俗上是差别甚远的。

的确,初看起来,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只是承认人有相近的本性,而并没有直接确认性善性恶,抑或性无所谓善恶。

如果进一步考察孔子阐述人性问题的其他一系列言论,那么,孔子的这一命题无疑包含相当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

孔子为人处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3,也就是说,以闻道为志向,以天道所赋予人身的规定性(德)为立身依据,以仁为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天赋德性(直)是由天道赋予的,他自己的德性也是由天道赋予的。

他说:“人之声也直”4,“天生德于予”5。

在具体解释天赋德性时,孔子又强调“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6,将智慧视为人的三大善良德性(智、仁、勇)之一,并且明确肯定“唯上智下愚不移”7。

不难理解,这里的“唯上智下愚不移”命题,包含人性之善与恶的对立的意思。

在孔子看来,“让智”之人,富有智慧,办事正,没有私心,光明磊落,是性善也,“下愚”之人,缺乏智慧,处事邪,多求情欲,心术不正,是性恶的;天生的圣人和恶人是罕见的;绝大多数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的道德习俗相距甚远,才使人性有善恶之分。

因此,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命题实际上蕴涵性善和性恶两种可能情形。

孔门弟子或孔门后学往往把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命题,理解为人性有善恶。

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皆言性有善有恶”8。

程树德先生《论语集释.卷三十四》援引的《汉书.古今人表传》,有异端诠释孔子所谓“唯上智下愚不移”的话则提供了另一个佐证:“譬如尧舜禹、稷、契与之为善则行,鲧兜欲与之为恶则诛。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谓为上智。

桀纣、龙逢、比干欲与之为善则诛,于莘、崇侯与之为恶则行。

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

”9可见,《汉书》作者也确认孔子人性论包含“性有善恶”的思想因素,所谓上智这为性善之人,下愚者为性恶之人。

“性有善恶”命题之间的矛盾。

正是孔子人性论的内在矛盾引发了孟、荀人性论之争。

沿着孔子“性相近也”方面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顺着孔子“习相远也”方面则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

(2)西方罪性论的思想渊源在以希伯来文明为其根基之一的西方文明中,人性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即人性都是全然败坏的。

这构成了西方文明传统人性论的基础,成为西方精神意向结构中的基础和根据。

罪在希腊问中原初的意思是“偏离”,与射箭不中靶心是同样的意思。

在基督教的义理中,罪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偏离或断裂。

这样的偏离和断裂就把人性指向了与道德本源的分离;而这种分离又必然导致了人各种行为上的恶性。

这种认识造成了西方人对人性(尤其是对自己的)基本的不信任,这就是罪感。

罪感不单单是对人性的一种客观评价,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体认,是对关涉人性的最基本的意向前提。

这是人性的一条主观法则。

二、人性论的互补(1)孟、荀人性论的内在联系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理论表现形式上互相对立,但是在逻辑意蕴上又互相补充,二者分别揭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又共同深化了孔子的修己之道。

首先,孟、荀人性论分别揭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

从群己关系看,孟子的性善论试图揭示人天生具有一种对社会群体生活的欲求以及抑制自己的独特需要的以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理性,因而也就具备了对社会群体生活所必须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荀子的性恶论则试图揭示人天生具有一种摆脱社会群体生活准则束缚的心理倾向以及与次相关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因而往往会破坏社会群体生活的争夺、残贼、淫乱等恶行。

从逻辑上说,荀子的性恶论补充了孟子不甚重视的人先天具有的不愿受群体约束的心理倾向和感性欲望方面,孟子的性善论则补充了荀子不甚文化空间文化2010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重视的人天生具有的合群性和理性根据方面。

其次,孟、荀人性论共同深化了孔子的修己之道。

孔子首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安人之道,其中修己是安人之本。

孔子的修己之道强调,一个人既有修己成人的可能性,又有修己成人的必要性。

孔子还认为,修己是一个主动求仁的过程,即“为仁由己”,同时又是一个被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约束的过程,即“约之以理”。

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建立,解决了孔子提出的修己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主动性和被动性的问题。

孟子强调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而忽视了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而忽视了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共同深化了孔子的修己之道。

(2)孟子与弗洛姆人性论的内在联系第一,他们都反对把人的本能欲望说成人的本性,而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对人性加以论述。

弗洛姆反对弗洛伊德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本能欲望的总和,提出人不同于动物的冲动,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生物天性,而是社会过程的结果。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在于,人有自觉的道德观念而禽兽没有。

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10就是说,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性很少,这很少的区别就在于人有仁义的道德。

战国时的告子提出:“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11把人天生具有的吃喝本能和性本能说成是人的本性。

孟子抓住告子没有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这一缺陷,反驳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12第二,他们都主张性善论,反对性恶论。

弗洛姆认为人的第一潜能是善的,破坏性是第一潜能的发展受阻造成的。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个“善端”,即善的萌芽,如果努力培养和扩充它们,就能成为圣人;如果不去培养和扩充它们,就不会成为善人。

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扩充善端就像火烧起来、泉水流出来,可以保天下人;如果不扩充善端,就会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去奉养。

三、人性论的历史影响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礼仪不是人性所固有的,汉唐的人性理论基本上是性三品的思想。

西汉的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种: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

唐代的韩愈提出性之品有上、中、下三等。

他们认为,只有少数圣人是生而性善,绝大多数人是生而有善有恶,也有一些人是生而性恶。

程朱理学认为人人具有“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就是仁、义、礼、智,是天理,是纯善的,后者才有善有恶。

陆王心学则把人的本性归结为吾心良知,人心中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具有天理,是纯善的,只有为物欲所蔽,才会不为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宣扬禁欲主义,要求人们按封建道德生活。

我认为,当代社会免于人性沉沦,不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拯救人性危机,而是在追求功利的基础上提倡超越功利的境界。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性恶和性善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是掺杂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在许多方面代表了18实际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典型精神,维护人的自然欲望,认为人有权反对社会对人的本性要求的压抑。

这表现了他性善论的观点。

但弗洛伊德又认为人有追求快乐的放纵的本性,尤其是后来他把自卫本能和性本能合称“生的本能”,又提出人有一种“死的本能”即破坏本能。

这表现了他性恶论的观点。

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是良善的,良善是人的第一潜能,邪恶不是人的本性中的独立成分,而是良善的发展受到阻碍的结果,是人的第二潜能。

认得第一潜能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发的爱和自发创造性,三者都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

首先,人与动物的不同,很重要的一条是人有自我意识,人是能说“我是我”的动物。

“我们最感到羞耻的事莫过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是我们想做想为的,而最令人感到骄傲和快乐的则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发自内心的。

”【1】弗洛姆认为,保持自己独立性的自我意识极为重要,它是自发的爱和自发创造性的前提。

其次,自发的爱也是人却别于动物的基本精神需要,因而人的本性是良善的。

“这种对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之渴望,是人生命中最强有力的挣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