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完整版】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论文

浅析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精髓。

他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从崇尚自然转向追问人生幸福,建立了伦理学,开启了哲学思想上的“苏格拉底转向”。

“ 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从天空召唤下来,使它立足于城邦,并将它引入家庭之中,促使它研究生活、伦理、善和恶。

”[1]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

它大致具有三重意思: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人贵在“自知”,且要困而学,因此,对智慧,对理性知识的追求是人必须具有的美德。

第二,苏格拉底认为,从道德伦理本身来说,“无人故意为恶”,人们之所以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即是说,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有道德的“知”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行”。

第三,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是要求人们对道德的理性把握,更具有践行美德的智慧,这里的理性已不仅是道德知识。

[2]苏格拉底不仅向人们传播善与美德,而且对美德身体力行,严格恪守他所传教的美德。

成为古希腊智慧、勇敢、自制、公正等美德的化身。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词。

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

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认知。

美德一词,希腊文为 arete,其含义相当广泛,它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

苏格拉底将人在生活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有的优良的品格诸如智慧、勇敢、自制、正义等都称为人的 arete。

[3]
柏拉图在他的《斐德罗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话语:“我认为‘智慧’这个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是‘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

”苏格拉底还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

由此可以看出,它肯定了对智慧的追求无疑是人的本性。

苏格拉底承认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所以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追求真知,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知的基础上要努力成为一个美德的人,在追求并努力实现美德的过程中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4]
苏格拉底的道德实践就是对“美德即是知识”的最好诠释。

当他被判处极刑之后,他多次有生的选择,大家都不愿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多方面替他想办法。

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为他支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孩子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

在临行前夕,朋友们又为他安排好了出逃的道路。

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

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

他宁愿承受不正义的惩罚,也不愿意做不正义的事。

因为人们对于他不正义的惩罚是出于无知,而他要做不正义的事便是出于自愿。

他为“美德即使知识”“无人自愿作恶”的道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5]
苏格拉底一生参加过三次战役和一次远征。

在战场上,他英勇作战,不畏强敌,两次救战友脱离险境。

苏格拉底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制看作是一切德行的基础,首先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种自制的美德来。

如果没有自制的美德,一个人的其他才能只能会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

[6]
在生活饮食方面,他的要求很少。

他用餐总以自己能够愉快地欣赏的量为限。

任何一种饮料对他都适合,因为他只有在渴的时候才进饮。

他常说,“必须拒绝诱惑性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要吃东西,不渴却喝饮料,会使人的胃口、头脑和心灵失常”。

[7]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