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园区案例介绍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园区案例介绍


我国各类园区的发展概况
自八十年代逐步涌现,高新区、科技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 区、工业园区等
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务院所属部门批准设立的开发区 省政府批准/同意的省级开发区和省级政府所属部门批准设立的开发区 省级别以下开发区
一些分类方式 综合性园区、专业性园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 产业链衔接紧密园区、主导产业引领型园区。。。 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综合性园区案例:天津开发区
取得的成果
•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显现出生态化特征 • 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在25%以上
• 水资源利用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 能耗、物耗呈逐年递减趋势
• 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一)强化“资源共享”,实施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
• 基础设施是综合园区建设的基本内容 • 基础设施是园区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节点 • 对基础设施进行源头减量、过程再用、末端资源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 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保社会监督员制度、企业环境诚信体系等一 系列社会机制,密切联系媒体和NGO等压力集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 监督机制,提高对违法企业的威慑力和约束力。注重发挥各方社会力量 的联合作用。
强化服务支撑体系 • 注重信息服务的软件建设,设立节能协会、环保协会、废物最小化俱乐 部等平台,促进企业相互学习沟通 • 与南开大学共建“泰达循环经济促进中心”,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提供技 术管理服务 • 以中欧环境管理合作、中日环境事务合作等国际合作项目为平台,引进 国际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
产品链长,关联度高,上道工序的产品常常是下道工序的原料 化工产品种类繁多,覆盖了各个工业部门、生活的各个领域;化学工业的分 行业众多,主要的行业有化学矿山、化学肥料(氮肥、磷肥、钾肥)、电石、 氯碱、纯碱、硫酸、无机盐、农药、染料、橡胶加工等。
化学过程产生的废物种类多,毒性大。
化工园区的主要生产方式
化的生态化建设,采取集约化运行,可以大大提 高园区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 资源共享与基础设施生态化是综合园区发展循环 经济的基础。
水资源方面:构筑区域水资源处理—再生—利用模式。再生水规模化生产,成 为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以及区域水生态系统重建和修复的纽带。
• 现有污水处理厂3座,再生水厂1座 • 西区人工湿地系统 • 重视区域“废水零排放”的技术研发 • 制定了《免缴污水处理费单位认定暂行办法》和《使用新型水源暂行办法》,通过价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 复利用率。
废物排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
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业园区的重要机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2011年下发了《关于率先在甘肃、青海省开展园区循 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在两地选择部分园区率先进行循环化改造 示范试点。
工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园区-理论研究
工业系统
自然系统
自然系统 工业系统
传统模式
工业生态学的效益 环境效率 经济效率 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提高公司的形象 减少公司的法律责任
工业生态模式
工业生态学的应用条件和障碍-废弃物利用方面
一家公司的废物必须能用于另一家企业
废弃物应是数量较大的
废弃物中有用物质应具有较高浓度
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采用的主要产业链
• 煤—盐—电—产品—废物及能源资源化利用一 体化产业链
• 磷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 煤电一体化—重(煤)化工—精细化工经济产
业链 • 硫资源—废弃物—能量综合利用的产业链; • 轮胎翻新—废旧橡胶资源利用产业链。
循环经济案例分析---鲁北工业园区
鲁北通过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和盐碱电联 产三条产业链的有机沟通与整合,形成了以化学紧密共生关系 为主的鲁北工业生态系统。
三条产业链派生出17种共生关系,它们之间循环相扣,互为因 果,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硫酸、海水等构成系统内的物质流; 蒸汽、电力的合理利用和梯级利用构成了能量流;磷石膏、盐 石膏、炉渣等回用构成了废物流。
目标是:到2015年,50%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3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 改造。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资源、环境方面的目标。同时培育百个国家循环化 改造示范园区。
中央财政资金将加大对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要求--“七化”
(一)空间布局合理化 根据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改造园区内的企业、产业 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最优化 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考虑园区环境承载力和地方发展需求,围绕提高资源产 出率和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 调整和优化园区的产业结构。 (三)产业链接循环化 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 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合理延伸产业链,实现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首尾相连、环环相扣、 物料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及危险废 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四)资源利用高效化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开发能源资源的清洁高效利 用技术,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动余热余压利用、企业间废物 交换利用和水的循环利用;推进水资源替代,沿海地区的园区适当开展海水淡化,减少淡水的 使用。
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产业共 性废物资源化补链项目,搭建园区污染“零排放”的支撑 平台
• 多个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 • 汽车拆解和废钢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 投资建成日处理1200吨的双港垃圾焚烧发电厂
(二)强调“结构优化”,促进园区产业生态化
• 天津开发区聚集了万余家企业,其规模不等,行业有别, 产业生态化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线”——推行产业共生理念,围绕主导行业发展静脉产业,优化园区 物流关系和产业链;以大企业为核心,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 引进电子废物、废铅酸蓄电池、汽车拆解和废钢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补 链项目
• 以摩托罗拉、三星、丰田、诺维信等大企业为核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 理,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主动公开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等 手段,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等活动,促进产 业链和产品链的优化
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工 业园区案例介绍
王学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012,5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 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利 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
格在内的配套政策体系,鼓励企业污水回用和使用再生水
水电气热的生产和供应:实施了非电空调、地源热泵、 锅炉脱硫改造等节能环保工程。
• 区域集中供热、供蒸汽 • 开展能流分析,强化能源计量,安装能耗监测系统 • 实施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新能源利用项目 • 实施公交车改燃、轻轨、导轨电车等绿色交通项目 • 燃煤产生的炉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实现100%综合利用。
本次园区循环化改造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支持针对园区现有产业链的关键补 链项目,二是支持园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2012年又下发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推进全国各地现有的各类园 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类 专业园区等)循环化改造工作。目前园区推荐和评审工作已经开始。
废弃物供应和需求必须是稳定的
技术变化可能导致废弃物产生和需求变化
关于废弃物的法律责任
4
国家发改委等: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工业园区)
资源产出指标: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土地产 出率、水资源产出率。
资源消耗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取水量、 重点产品单位能耗、重点产品单位水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业型园区:化工行业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重要原材料产业,同时也是资 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产业,废气、 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 不高,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 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化工 行业不仅是最有条件、最具潜 力,而且也是迫切需要发展循 环经济的产业之一。
化工行业的主要特点
以化学反应为基础,属于流程型行业
• 联合生产模式 • 联合组团模式 • 核心企业模式 • 复合共生模式
联合生产模式
这类园区一般规模大,例如以世界级规模的炼油 乙烯装置为龙头,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 建设公用工程“岛”,实现水、电、热和气的集 中供应,采用国际化的开发理念和开放式的管理 模式。
联合组团模式
这类园区一般是借助其丰富的煤、硫铁矿、天然气 等资源和已具备的化工产业优势,向煤化工、天然气 化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工基地等方向发展。
核心企业模式
例如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等。这类园区一般是在原有 企业的基础上,以特色产品为核心辐射、扩张而建 设的化工园区。这类园区的产业基础比较扎实,产 品特色比较鲜明。
复合共生模式
这类园区一般是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原来分散在城 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到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 内。这些园区的建设,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 综合型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搭建产业链,而是 要从整体上促进产业向结构更优、效率更高的生态化方向 发展。
• 天津开发区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可描述为: “点”“线”“面”相结合,产业结构整体优化
“点”——以企业为单元,通过清洁生产、精细管理、生态设计等手 段,促进单一工艺、产品和企业的优化
• 广泛实施绿色设计 •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市环境友好企业、市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 大量企业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 • 多家单位主动向社会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企业环境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