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小高考复习提纲朱薪宇1﹑物质的量(n ):表示物质含指定粒子多少的物理量 注:专有名词,表示微观粒子单位:摩尔(mol ),简称为摩 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为1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1023mol -1 计算公式:n=N/ N A2﹑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单位:g/mol 或 g ﹒mol -1 计算公式:M=m/n 二﹑气体摩尔体积1﹑物质体积大小取决于:物质的量、微粒的大小、微粒的距离 气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物质的量、微粒的距离固体、液体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物质的量、微粒的大小 2﹑气体摩尔体积(V m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单位:L/mol 或 L ﹒mol -1标况下V m =22.4 L ﹒mol -1 , 常温常压下V m =24.8L ﹒mol -1 计算公式: V m =V/n3﹑等温等压下,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它们的体积相等 4﹑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 三﹑物质的量浓度(c B )1﹑物质的量浓度(c B ):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 单位:mol / L 或 mol ﹒L -1计算公式:c B =n B /V 或 c B =1000ρw/M B 1、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2、节约药品,严格按要求量取 若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1 mL~2mL ,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3、剩余的药品一般不放回,也不乱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容器内(并非所有药品都不能放回原容器,如钠﹑金等)4、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里,液体盛放在细口瓶里,见光分解的放在棕色试剂瓶里5、托盘天平精确到,量筒精确到二﹑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1、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2、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用漏斗加)3、熄灭酒精灯用灯帽4、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出着火,用抹布盖灭三﹑加热的注意事项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2、需垫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3、加热前应将仪器外壁的水擦干,烧的很热的仪器不能用水立即冲洗四﹑其它注意事项1、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2、制备有毒气体要在通风厨中进行,还要进行尾气处理3、若用加热法制气体,排水法收集时,为防止倒吸,结束时要先移走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在尾气处理中,吸收一些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气体(如氨气),也要防倒吸(常见防倒吸装置有:倒立漏斗式,安全瓶式等)五﹑实验事故处理方法1、酒精等易燃物小面积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磷着火用细沙盖灭,更大火情拨打1192、眼睛的化学灼伤,应用大量水冲洗,边冲边眨眼若为碱灼伤再用20%硼酸溶液淋洗,若为酸灼伤再用3%碳酸氢钠溶液淋洗3、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服用蛋清或牛奶(如氯化钡中毒)4、汞洒落后,应洒上硫粉,并打开风扇通风5、浓酸﹑浓碱沾到皮肤上,应先用抹布擦,再用大量水冲洗熟悉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P4)1、蒸馏:利用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分离组分或除去易挥发﹑难挥发的杂质蒸馏水的制备实验(P8)2、萃取: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的方法碘水的萃取实验(P9)步骤:检漏,装液,振荡,静置,分液二﹑过滤和蒸发1、粗盐提纯:溶解2、过滤:(一贴﹑二低﹑三靠)主要用于不溶固体与液体的分离3、蒸发: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六﹑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仪器:容量瓶-长颈梨形平底玻璃瓶规格:100mL﹑250mL﹑500mL﹑1000mL等使用:不可用于固体溶解﹑浓溶液稀释或反应容器,使用前需先检漏2﹑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转移,洗涤(2-3次),定容,摇匀常见物质的检验1、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①浮:(说明钠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②熔:(说明钠的熔点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③游:(说明有气体H2产生)④响:(说明有气体产生)⑤红: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说明生成的溶液碱性)3、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H2O=2NaOH+H2↑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 +2OH-+H2↑4、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2Na+O2=点燃=Na2O25、4Na+TiCl4== 4NaCl + Ti6、Na的用途①制取纳的重要化合物②作为中子反应堆的热交换剂③冶炼Ti.铌锆钒等金属④钠光源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化学式Na2CO3NaHCO3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颜色、状态溶解性溶解度比碳酸钠小热稳定性———2NaHCO3== Na2CO3+H2O+CO2↑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比Na2CO3剧烈NaHCO3+HCl==NaCl+H2O+CO2↑与NaOH反应———NaHCO3+NaOH==Na CO3+H2O相互转化8、除杂Na2CO3固体(NaHCO3)加热Na2CO3溶液(NaHCO3)NaOH9、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方法:加热出现气体是碳酸氢钠或着加酸先出现气体的是碳酸氢钠,后出现气体的是碳酸钠10、转化关系二、铝1、铝是地壳中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是以化合态存在,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 32、铝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固体,密度cm3,较强的韧性、延展性,良好的导热导电性3、化学性质: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具有较强的还原性①与氧气反应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坚固的氧化膜,所以铝有良好的抗腐蚀能力4Al+3O2====2Al2O3②铝与冷水不反应,与热水缓慢反应2Al2O3+6H2O=====2Al(OH)3↓一般情况下铝表面的氧化膜阻止了与水的反应③与非氧化性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常温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钝化④与强碱反应2Al + 2 NaOH + 2H2O===2NaAlO2+3H2↑⑤铝热反应2Al+ Fe2O3===2 Fe + Al2O3(焊接铁轨)4、Al2O3为两性氧化物①与硫酸反应Al2O3+3H2SO4==Al2(SO4)3+3H2O②与氢氧化钠Al2O3+2NaOH==2NaAlO2+H2O离子方程式Al2O3+2OH-==2AlO2-+H2O5、Al(OH)3两性氢氧化物①与盐酸反应Al(OH)3+3HCl==3AlCl3+3H2O②与烧碱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离子反应: Al(OH)3+OH-==AlO2-+2H2O③受热分解 2Al(OH)3== Al2O3+3H2O6、将NaOH滴加入AlCl3溶液中至过量现象:先有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7、实验室常用铝盐与足量氨水制取Al(OH)38、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易溶于水,溶于水后显酸性,是因为Al3++3H2O==AL(OH)3+3H+,因此明矾常用作净水剂,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而氢氧化铝具有吸附性,吸收了水中悬浮物而下沉9、转化关系三、铁1、金属铁铁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的银白色金属,质软,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具有延展性,能被磁铁吸引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2Fe+3Cl2==2FeCl3,Fe+S FeS 与纯氧反应3Fe+2O2点燃Fe3O4②与水蒸气反应 3Fe+4H2O(g) Fe3O4+4H2(g)③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Fe+H2SO4== FeSO4+ H2↑ Fe+2HCl== FeCl2+ H2↑④与盐反应 Fe+CuSO4==FeSO4+Cu 2FeCl3+Fe ═3FeCl22、铁的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Fe的氧化物:Fe2O3俗名铁红与HCl反应:Fe2O3+6H+=2Fe3++3H2OFe(OH)2 Fe(OH)3颜色白→灰绿→ 红褐色化学性质① 4Fe(OH)2+O2+2H2O= 4Fe(OH)3②Fe(OH)2+2H+=Fe2++2H2O Fe(OH)3+3H+=Fe3++3H2OFe2+Fe3+水溶液颜色浅绿色黄色加入NaOH Fe2++2OH—==Fe(OH)2↓4Fe(OH)2+O2+2H2O== 4Fe(OH)3白→灰绿→红褐色Fe3++3OH—==Fe(OH)3↓红褐色加入KSCN 无现象Fe3++3SCN—=Fe(SCN)3血红色通入Cl22Fe2++Cl2=2Fe3++2Cl—4FeCl2溶液跟Cl2反应: 2FeCl2+Cl2══2FeCl32Fe2++Cl2=2Fe3++2Cl-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 2FeCl3+Fe ═3FeCl22Fe3+ + Fe ═ 3Fe2+5、转化关系四、合金1、定义: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特点:合金硬度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大,熔点一般比它的各成分金属低合金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优于各成分金属3、常见合金铜合金:青铜(铜锡、我国最早的合金)、黄铜(铜锌)、白铜(铜镍)铁合金:生铁(铁、碳,含碳2%~%)钢:碳素钢(低碳钢C <%、中碳钢C %~%、高碳钢 C>%)合金钢(具有各种不同的优良性能,用于制不锈钢及各种特种钢)铝合金:密度小,强度大,用于飞机汽车火箭船舶制造钛合金:密度小,强度大,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主要用于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尖端领域1化学性质a 常温下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与其他物质都不反应Si + 2F2= SiF4Si+ 4HF = SiF4↑ + 2H2↑Si+2NaOH+2H2O=Na2SiO3+2H2↑b 一定条件下与氧气﹑氯气等反应Si + O2SiO2Si + 2Cl2SiCl4a 常温下除氢氟酸和强碱外,其他都不反应SiO2+4HF=SiF4↑+2H2O(刻蚀玻璃)SiO2+2NaOH =Na2SiO3+H2O(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b高温下二氧化硅在与金属氧化物反应SiO2+ CaOCaSiO3用途制半导体材料制耐火材料,如坩埚制作饰品如水晶项链﹑石英表等光导纤维等2、硅酸、硅酸盐和硅酸盐材料硅酸-不溶于水 Na2SiO3+2HCl=2NaCl+H2SiO3↓硅酸盐:由硅﹑氧﹑金属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a 表示方法:盐:Na2SiO3氧化物:Na2O·SiO2b 硅酸钠:可溶于水,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可用于制硅胶﹑防火剂﹑防腐剂硅酸盐材料硅酸盐材料玻璃水泥陶瓷原料纯碱,石灰石,石英黏土,石灰石,石膏(调节水泥凝结时间)黏土设备玻璃窑水泥回转窑\反应SiO2+CaCO3CaSiO3+CO2↑SiO2+Na2CO3Na2SiO3+CO2↑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成分Na2SiO3﹑CaSiO3﹑SiO23CaO·SiO2,2CaO·SiO2,3CaO·Al2O3硅酸盐3、转化关系二、氯及其化合物1、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有毒,易液化化学性质a 与金属反应:2Na + Cl2 2NaCl 2Fe+3Cl22FeCl3Cu+Cl2CuCl2b与非金属反应:H2+Cl22HClc与化合物反应:Cl2+ H2O = HCl + HClOCl2 + 2NaOH = NaCl + NaClO + H2O2Cl2 + 2Ca(OH)2= CaCl2+ Ca(ClO)2+ 2H2O氯气的用途:自来水消毒,漂白,制盐酸等氯气的制备:实验室制法: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氯离子检验: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3、氯气水溶液—氯水氯水含有的微粒:H +、Cl -、ClO -、OH -、H 2O 、HClO 、Cl 2 氯水的性质:浅黄绿色,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 4、卤素单质的互相转化:Cl 2 + 2NaBr =2NaCl + Br 2 Cl 2+2KI ══I 2+2KCl Br 2 +2KI = I 2 + 2 KBr 三、硫、二氧化硫与浓硫酸 1、硫硫的存在:游离态,化合态(黄铜矿、硫铁矿、石膏﹑芒硝等)硫的物理性质:黄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 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S +O 2 SO 2 2、二氧化硫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SO 2 + H 2OH 2SO 3 2SO 2 + O 2催化剂 加热2SO 3SO 2 + CaO =CaSO 3 SO 2 + Ca(OH)2 = CaSO 3 + H 2O3、三氧化硫 SO 3 + H 2O = H 2SO 4 SO 3 + Ca(OH)2 = CaSO 4 + H 2O4、浓硫酸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油状液体,98%,密度为1.84g/cm 3 化学性质:a 吸水性b 脱水性c 强氧化性:Cu + 2H 2SO 4(浓) △CuSO 4 + SO 2↑+ 2H 2O C + 2H 2SO 4(浓)△CO 2↑+ 2SO 2↑+ 2H 2O5、转化关系四、氮及其化合物 1、氮气——稳定 N 2 + O 2 2NO 2、NO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有剧毒气体,不溶于水 化学性质:2NO+O 2=2NO 2 3、NO 2物理性质: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3NO 2+ H 2O =2HNO 3+NO 4、NH 3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喷泉实验) NH 3 + H 2O NH 3·H 2O NH 3 + HCl = NH 4Cl 5、氮循环 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C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逐步理解物质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C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B能配平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学会用单线桥、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B b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AⅠ放电〓〓一﹑氧化还原反应三大定义1、综述定义: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2、特征定义: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3、本质定义: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1、氧化剂(有氧化性)→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被还原→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2、还原剂(有还原性)→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被氧化→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情况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表示电子得失的结果(涉及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MnO 2 + 4HCl = MnCl 2 + Cl 2↑ + 2H 2O注:①双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②箭号起、止所指为同一种元素(化合价要发生变化)③标出得与失电子及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注:①单箭号(在反应物之间)②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失电子)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得电子)元素 ③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得失电子数相等)四﹑氧化还原方反应程式的配平配平步骤:先标价,列变价,求倍数(最小公倍数),配系数,查相等(三大守恒) 注:三大守恒:质量守恒,化合价升降守恒(即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 如: 3 Cl 2 + 8 NH 3 = 6 NH 4Cl + N 2↓1×2×3 ↑3×1×2五﹑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判断 1﹑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氧化性: 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减弱,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 3﹑据置换反应 4﹑据化合价:最高价——只具氧化性 最低价——只具还原性中间价——兼有氧化性和还原性注意:①含有同一种元素的高价化合物与低价化合物,当有中间价态时,才有可能反应 若无中间价态,肯定不反应,且反应时,元素化合价不发生交叉②一种还原剂同时和几种氧化剂相遇,氧化性最强的氧化剂优先发生反应 一种氧化剂同时和几种还原剂相遇,还原性最强的还原剂优先发生反应③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后就越难得电子 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后就越难失电子 ④难失电子的物质不一定易得电子,难得电子的物质不一定易失电子△得2×e -,化合价降低,被还+4 -1 +2 0失2×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二、胶体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在1—100nm 之间2、胶体的分类:3、按分散质分类:分子胶体(如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 胶体粒子(如氢氧化铁胶体)4、胶体的性质: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二﹑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可(自身电离出自由移动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常见电解质有:酸、碱、盐 、水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常见非电解质有:蔗糖、乙醇、CO 、CO 2等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常见强电解质有:强酸、强碱、大部分盐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常见弱电解质有:弱酸、弱碱、水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需要拆,其余都不拆)、删、查(三大守恒:质量、电荷、得失电子守恒)1、元素:含有相同质子数同一类原子总称2、核素:含有一定数目质子与中子的原子3、同位素:含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4、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 2 个)②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③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个电子④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 个电子⑤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⑥另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四、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的必然结果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除1、2号元素外,最外层电子层上的电子重复出现1递增8的变化②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如:Na Mg Al Si P S Cl C N O F③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同周期最高正化合价从左到右逐渐增加,最低负价的绝对值逐渐减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8④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Cl>S>P>Si,⑤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反之也如此金属性:Na>Mg>Al,氢氧化物碱性强弱为NaOH > Mg(OH)2> Al(OH)3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越强,反之也如此非金属性:Si <P< S< Cl,H3PO4是弱酸,H2SO4是强酸, HClO4是最强酸酸性:H3PO4<H2SO4<HClO4;⑦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氢化物的稳定性为SiH4<PH3<H2S<HCl五、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六、周期与族的概念、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每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纵行称为族,一共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3、6结构主族ⅠA~ⅦA第Ⅷ族 8、9、100族惰性气体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看有几个电子层,就在第几周期最外层电子数是几,就在第几主族七、金属、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金属在左下角,非金属在右上角八、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1、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2、制造农药的氟、氯、硫、磷等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靠近,在一定的区域内3、在过渡元素中可找到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化学键认识化学键的涵义 B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A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A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A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B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B一、化学键的涵义: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二、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1、离子键:使带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结合的相互作用(有引力和斥力)2、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三、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化合物: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合物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相成的化合物四、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1、有铵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2、活泼的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3、非金属化合物大多是共价化合物五、常见原子、离子、分子、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H 2 Cl2N2HCl H2O CO2NH3 CH4NaClMgCl2NaOH Na+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A 知道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涵义 A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关系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2、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当反应物的总能量 < 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1、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衡定律和能量守衡定律,从能量形式上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所有的燃烧反应都要放出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