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文学批评史上,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许多学者针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形成了一部关于《红楼梦》文学批评的丰富史论。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时代,
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批判和转折。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日益增多。
最显著的是“新文学史学派”的兴起,被誉为“近代批评经典之父”的瞿秋白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提出了“命运论”和“空灵诗意”等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瑰宝,具有深刻的启示力。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抨击《红楼梦》中的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它是落后和片面的,无法引领新文学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楼梦》的批评受到了限制,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留学文人却在国外对《红楼梦》进行了重要的批评。
例如,鲁迅所写的《红楼梦讲演记》被视为对《红楼梦》的另类批评,他强调了它的悲剧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文学批评也得到了宽松和发
展的空间。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楼梦》成为批评的对象之一。
文革中,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凡是”政策也在批判中得到了阐释。
《红楼梦》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产物,被贴上“四不像”、“洋奴哲学”等标签,并遭受了大规模的批斗和审判。
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自由和多元化的声音开始得到重视。
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重新受到关注。
198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学与文学》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对《红楼梦》的分析和批评成为了新的热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红楼梦》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沟通艺术,表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对《红楼梦》的赞美和赋予其新的意义,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视野的开拓,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一些学者开始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古典美学等不同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
他们认为《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家族和社会制度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在此背景下,《红楼梦》被赋予了更加广阔的时代回眸和文化价值。
总结起来,20世纪的《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观点的变化。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无论是在批评立场还是著述风格上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今天,我们在审视《红楼梦》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关注其文化和人性的内涵,使之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发光发热
综上所述,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经历了从批判到重新关注的转变,并在不同的时期和观点下展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对《红楼梦》的批评观点不断演变。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对《红楼梦》的解读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不同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红楼梦》的文化和人性内涵,使其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继续发光发
热。
然而,对《红楼梦》的批评和研究仍然具有争议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