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劝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掌握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字词用法,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荀子及其思想,疏通课文词句。
一、了解荀子及其思想1、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
2、荀子和他的散文: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3、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朗读全文并正音。
三、疏通字句文言基础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课文内容分析,课堂练习。
一、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中心论题与各部分之间有总领和分述的关系。
二、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本文共有20个比喻句。
(一)第二段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2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4、木受绳则直。
5、金就砺则利。
(4-5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小结:1-5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二)第三段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利用外物的作用)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7、8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10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小结:6-10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三)第四段1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4、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1-14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1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1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18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0、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9-20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小结:11-20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三、思考探究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点拨:从一般意义来说,荀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过时,无论是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还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荀子的思想都值得继承和借鉴。
当然,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四、完成顶尖基础过关题。
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预习《过秦论》。
板书设计:9 劝学(1)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提高自己(2)学习的意义比喻改变自己(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积累(4)学习的态度、方法坚持比喻、对比专心师说第一段(略)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借古非今,针砭时弊,着重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为学必从师的中心论点。
(一)先正说古之圣人的正确态度。
次反说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正反相对,比衬鲜明。
再说两种态度得出两种结果。
收锁一笔,又一比衬,泾清渭浊,一目了然。
最后以对比、反问归结,推导出结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之所在。
上为一层,以圣人与众人对比,说明不从师的恶果。
(二)先言对其子的正确态度。
次言其对自身的错误态度,又一比衬,指出今之众人的糊涂。
再分析比较两种老师的作用,为后文“小学而大遗”铺垫。
最后指出其小惑从师,大惑耻师,舍本逐末,糊涂透顶。
上为二层,以其子与其自身对比,斥责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
(三)先正说地位卑下者的正确态度。
次反说自以为高贵的错误态度,不仅己不从师,反而讥笑他人。
一个“笑”字,见其骄矜耻师的丑态。
一正一反,又一比衬。
再直接摹写其口吻,揭露出其耻师的病态心理。
再叹,学风太坏,今不如古,是对士大夫之“笑”之“曰”有感而发,并点出“师道之不复”的原因,与段首“嗟乎”之叹遥相呼应。
又叹。
剥下士大夫自高矜诩的伪装。
行文反复跌荡,嗟叹再三,对耻师的鄙夷讽刺溢于言表,一腔愤懑,力透纸背。
上为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对比,批判耻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能者为师的道理。
是对首段论题的进一步发挥,与上段“今之众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1、引出择师的典范,既回应并发挥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语,又领起全段,转入正面阐述。
2、以大圣人不耻下问的从师行为为证,具体说明前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的正确态度,颇有说服力;并以之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相对,对耻师痛下针砭。
3、总的方面不及,但有一技之长,故亦可为师。
为后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张本。
4、再以孔子从师的谦恭言行为例,鼓励人们虚心好学,与士大夫之“曰”相对,对耻师又一针砭。
5、阐明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法很有魄力。
6、由孔子的言行引导出“能者为师”的结论,提倡教学相长,互相从师学习。
见解卓越,情思幽远。
与首段之“传道受业”“闻道”“师道”遥相呼应。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1、言其爱好。
2、言其治学特点。
3、言其重视师道。
以上提出今人的模范行为,意在达到讽世劝人的目的。
4、点明写作动机,以之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