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学
第十一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化学
吸 收 度
4 1 2 3 1 2
以吸光度A(或透光
率T)为纵坐标所描
绘的曲线。
吸收光谱示意图 1.吸收峰 max 、2.谷 min 3.肩峰 sh 、4.末端吸收
波长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1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2
• 特点: – 不同物质对同一波长的单色光,可有 不同吸光系数。 – 同种物质在不同波长处有不同吸光系 数。 – 吸光系数愈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 力愈强,灵敏度愈高,所以吸光系数 是定性和定量依据。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0
• 摩尔吸光系数 是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 度为1mol/L,厚度为1cm的吸光度,用或 EM标记。 • 百分吸光系数或称比吸光系数 是指在一定 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g/100ml),厚度 % 为1cm的吸光度,用表示 E11cm 。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5
• 体系pH值的影响:
OH
OH + H
-
O
-
λmax210.5nm,270nm
λmax235nm,287nm
朗伯-比尔定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6
Lambert-Beer定律
I0 S L I
nm左右,强吸收,ε>104;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7
• n
π*跃迁:(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
跃迁所需能量小,吸收峰在近紫外区 (200~400nm),弱吸收, ε 为10~100; • n *跃迁:(含-OH、-NH3、-X、-S)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在200nm左右;
*、
*及电荷迁移跃迁产生。
• 无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主要由电荷迁移跃迁和 配位场跃迁产生。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6
•
*跃迁: (饱和烃)
跃迁所需能量较大,吸收峰在远紫 外区,一般都<150nm; • π π*跃迁:(双键) 跃迁所需能量较小,吸收峰在200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4
一、跃迁类型
能 量
* *
反键 反键
n
未成键 成键
成键
分子中价电子及能级跃迁示意图
紫外和可见光范围的跃迁类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5
•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主要由 *、n * 、 n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7
• K带 从德文konjugation(共轭作用)
得名。相当于共轭双键中 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 特点: ε一般大于104,为强带。 * 跃
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xie 仪 器 分 析
I n n lg lg e K E I0 S S n V C n CL S
I lg ECL I0 A lg T ECL
lg T ECL T 10 A 10 ECL
T透光率,A吸光度或吸收度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8
• 电荷迁移跃迁
R1 N R2
电子接 电子给 予体 受体
hv
R1 + N R2
波长取决于电 子给予体和电 子接受体相应 电子轨道的能 量差, εmax>104
各跃迁的特点: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9
第十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
• 应用:
– 鉴别不同官能团和化学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 单一组分的测定,多种混合组分不经分离进 行同时测定。 – 与其他分析方法配合,用以推断有机化合物 的分子结构。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 基本原理和概念
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4
• 红移(red shift):亦称长移(bathochromic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的改变,如发生共轭
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lue shift):亦称短移
• 配位场跃迁 能 级
第四、五周期过 渡金属的3d和4d 轨道 配体作用 能级跃迁
能 镧系和锕系金属 级 的4f和5f轨道
能级跃迁
波长位于可见光区, εmax<102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0
吸收光谱又称 吸收曲线,是以波长 (nm)为横坐标,
2H++2CrO42-
– 由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有时可控制溶液条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4
• 光学因素:
– 非单色光; I I 10 ECL 0
I1 I 2 T I 01 I 02 10
I 01 10 E1CL I 02 10 E 2CL I 01 I 02 I 01 I 02 10 I 01 I 02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3
• 化学因素:
– 缔合、离解与溶剂间的作用
• 亚甲蓝水溶液单体的吸收峰为660nm 亚甲蓝水溶液二聚体的吸收峰为610nm • 重铬酸钾的离解,使实际稀释倍数较理论 值大。
Cr2O72-+H2O 件设法减免。
dn
ds=kdn
ds/s=kdn/s
-dIx/Ix=kdn/s
n kdn dIx I 0 Ix 0 S I
光通过截面积S厚度L的 吸光介质
Lambert-Beer定律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7
I kn ln I0 S V S L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8
• 物理意义是: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及单 位厚度时的吸光度。在给定单色光、溶
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系数是物质的
特性常数 ,表明物质对某一特定波长光
的吸收能力。
吸光系数E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9
• 吸光系数两种表示方式之间的关系:
M = 10 ×
E
1% 1cm
例题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1
• 氯霉素(M为323.15)的水溶液在278nm 处有吸收峰,设用纯品配制100ml,含有 2.00mg的溶液,以1.00cm厚的吸收池在 278nm处测得透光率为24.3%。则:
• E1带的吸收峰在180nm,ε为4.7×104;
• E2带的吸收峰在200nm,ε为7000。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9
六种主要吸收带 在光谱区中的位置和强度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0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E1 E 2 ) CL
E1CL
I 01 I 02 10 A lg T E1CL lg I 01 I 02
( E1 E 2 ) CL
偏离Beer定律的原因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35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8
• B带 从benzenoid(苯的)得名。是芳香族化
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在230~270nm处,重心 为256nm,ε为200左右。 • E带 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认为是
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
* 跃迁所产生,分为E1和E2带。
常用术语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13
• 生色团(chromophore):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含有 *或n *跃迁的基团,如 C=C、C=O、-N=N-、-NO2、-C=S等,能 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 助色团(auxochrome):助色团是指含有 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如-OH、NH2、-OR、-SH、-SR、-Cl、-Br、-I等。 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 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并使吸收强度增加的基团。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一 章 紫 外 可 见 分 光 光 度 法 21
其核心是对分子中电子共轭结构的影响。 • 位阻影响:由于立体位阻,妨碍共轭系统 的形成,使吸收峰短移。
CH3 CH3
CH3 CH3
CH3
CH3
Δ4-3酮λmax=214nm
O
Δ4-6酮λmax=244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