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市公园环境的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研究——以重庆为例S t u d y o n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o f Restoration Effect of Urban Park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摘 要:工作与生活压力容易使人们精力疲劳和情绪紧张,进一步威胁人群身心健康,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城市公园在促进人群精力恢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基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从居民行为模式的视角出发,以重庆为案例区,在量表设计和问卷调查基础上,建构公园环境特征对居民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分析模型。
研究显示,具有恢复性效应的公园环境特征主要由自然性因子、感知性因子、休息性因子和活动性因子4个维度组成,其中自然性因子对居民恢复性效应影响最大;居民行为模式在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静态型行为模式的中介效应最大。
研究揭示城市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规划设计中对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行为模式;中介效应;影响机制Abstract: The stress of work and life is easy to bring people fatigue and emotional tension. Furthermore, it threaten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crowd. The urban park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its main bo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nergy recovery of the crow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storative environmental theory and taking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pattern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park environment on residents' restorative effect is established with methods of scale designs and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k with restorative effects are composed of naturalness factor, perceiving factor, resting factor and activity factor. Moreover, the naturalness factor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resilience effect of residents.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residents play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he restorative effect of the park environment, and the mediation effect of the static behavior pattern is the greatest. Research reveals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restoration effect of urban park environment, 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planning of high restoration effect of urban park.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park environment; restorative effect; behavior pattern; mediating effect; influencing mechanism对缓解压力和疲劳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4],以自然环境为主体的城市公园,特别是靠近人们生活居住地的公园,被认为是促进健康恢复的重要场所[5]。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从城市公园与人群健康的关系研究中,意识到城市公园所具有的恢复性作用,但是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城市公园整体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恢复性价值方面,对城市公园内部的环境构成要素的恢复性效应和作用过程研彭慧蕴谭少华Peng Huiyun Tan Shaohua究还很缺乏[6],作者认为深入研究城市公园环境特征对人群健康恢复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能更加有效地指导城市公园的规划和建设。
其次,本研究也注意到城市公园环境的恢复性效应受到人群行为的影响[7],因此,本文将引入居民的“行为模式”作为中介变量,调查居民在公园中的行为活动特征及其恢复性效应的主观感受,揭示城市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文章编号:1000-6664(2018)09-0005-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7-07-10 修回日期:2017-11-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公园缓解人群精神压力的绩效及空间优化研究”(编号514780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小型公园绿地对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研究”(编号51808463)和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高密度环境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及空间优化研究”(编号18zx7113)共同资助当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易引发诸如抑郁症等多种精神类疾病[1],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与紧张状态是当今全球精神疾病发病率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2]。
卡普兰(Kaplan)夫妇较早地从缓解精神压力角度开展了恢复性环境方面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注意力恢复理论[3]。
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自然环境主题 风景园林与健康6主题风景园林与健康影响机制,发挥风景园林学科在提升人群健康方面的作用[8]。
1 研究方法1.1 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1.1.1 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主要指居民与公园环境互动过程中产生健康恢复的作用。
当居民处在公园恢复性环境中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疏解、精力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增加、社会交往增多等,促进心理状态、生理水平、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积极调整与恢复[6],是影响机制系统运行结果所呈现的特征。
公园环境对居民健康恢复性效应受如下几个因素影响。
1)公园环境特征。
从公园环境的恢复性效应来看,公园环境特征(如自然景观、设施、环境感知等)可分为自然性因子、感知性因子、休息性因子和活动性因子4个维度。
自然性因子(如草坪、乔灌木和水体)是公园产生恢复性效应的重要因子[9],效应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园自然景观的种类、数量和布局[10]。
自然性因子产生的天然声音(如水声、鸟鸣及风吹过树叶时产生的白噪声)可以转移降低噪声并舒缓压力[11]。
感知性因子是居民对公园环境的主观感受,私密性强、氛围安静、有安全感和干净卫生的环境感知能让居民更好地进行休息、阅读、观赏植物等精力恢复的活动[12]。
休息性因子是公园内休息设施数量、舒适性和朝向的相关设计,缺乏遮阴,不舒适的座椅将显著减少居民访问公园的持续时间和频率[13],朝向自然景观的座椅更有利于精神压力的恢复[12]。
活动性因子是公园内娱乐健身与活动场地的设施配置,活动设施的数量与公园内体力活动呈正相关[14]。
2)公园中居民行为模式。
恢复性效应与居民在公园的活动行为密切相关,综合笔者在重庆市公园调查结果,将居民的行为模式分为静态型行为模式、动态型行为模式和通过型行为模式3种。
静态型行为模式主要为放松、思考、接触自然、聊天打牌等驻足站立或坐卧的活动;动态型行为模式主要为依靠健身娱乐设施的活动、场地自由活动、球类运动等活动;通过型行为模式主要为散步、跑步、因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穿越公园的通过性活动。
3)人口学和生活环境特征。
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和家庭特征等,对于居民访问公园有驱动或是制约影响,是判断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的重要因素[7]。
生活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品质、可达性、游览频率时间等,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体,生活环境因素对居民访问公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1.2 概念模型建构公园环境特征与居民恢复性效应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园环境特征引发公园中居民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对居民产生恢复性效应,因此居民行为模式在公园环境特征与居民恢复性效应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据此建构公园环境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概念模型,该模型以公园环境特征的4个维度对居民恢复性效应的影响路径为构架,涵盖了所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图1)。
1.1.3 提出研究假设依据上面的分析,提出4组假设,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H1:公园环境特征对居民恢复性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公园环境特征对居民行为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居民行为模式与居民恢复性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居民行为模式在公园环境特征作用于居民恢复性效应时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1.2 量表设计与问卷调查1.2.1 案例区概况重庆是我国特大城市,城市大规模的扩展使得城市生活远离自然环境的特征更加显著,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加之重庆特有的山城地理环境,形成了高密度、空间起伏大、建设空间局促等现实,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居民对精力恢复的迫切性。
1.2.2 问卷及量表设计笔者于2016年3月在重庆市主城区的公园发放问卷进行预调研(共计回收了55份有效问卷)和半结构访谈。
基于预调研的结果,对测量量表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正式调研的测量量表和正式的调研问卷。
调研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居民人口学和生活环境特征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第二部分是依据测量量表开发的观测变量题目,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评价法进行评定。
1.2.3 调查过程2016年10月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通过网络问卷以及纸质问卷随机发放的方式对重庆市主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