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会间接引起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疫病蔓延等等,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
例如: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震后流行瘟疫;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毒气泄漏以及细菌和放射性物质扩散对人畜生命造成威胁等等,可见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海啸、水库垮坝等)、火山爆发、传染性疾病(如瘟疫)暴发、毒气泄漏与扩散(含放射性物质如核电站污染物泄漏等)、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含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大规模逃亡、抢劫等)。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突如其来,往往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大中城市,那么损失不亚于一次真正的破坏性地震。
1)遇到地震引发的海啸怎么办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里氏8.7级强烈地震,引发波及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巨大海啸,造成印尼12万人死亡,20万人流离失所。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东130千米处发生9.0级的强烈地震,随即引发大海啸,并淹没了日本东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
海啸是地震的次生灾害的一种,而地震活动是海啸最主要的原因。
在海洋中或在海洋附近,在地震的形成或减弱时都会发生海啸。
在地震发生时,海底板变形,造成海水移位。
在地震减弱时,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滑动,造成大量的旋流,而引发了大量海水的置换和转移。
另外,海底山崩也能导致海啸。
海底山崩常发生在地震期间或海底火山爆发时。
这些山崩以及地震中落下的沉淀物和岩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海水移动,引发海啸。
①地震海啸的两种形式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形成的。
其形成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突然错动向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返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
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的巨浪。
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中部
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②什么样的地震会引发海啸
有些地震会引发海啸,有些则不会,这涉及多个因素,包括地震强度、地震波的方向、海底地形等,细微的状况差别往往决定着生与死的界限。
地震强度是地震产生的最大震波范围的衡量标准。
7.5级以下的地震通常不会产生海啸,但也有6.0级地震产生本地小范围、破坏性稍小海啸的例子。
当地震活动导致断层周边地块产生垂直运动的时候就会引发海啸。
当海底部分地块垂直移位或者开始上下运动时,地块上面的海水也会发生位置改变。
这种运动会导致将海水往上推的能量巨大的波浪产生。
反之,将地块水平推动的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则小得多。
事实上,当地震能量水平推动板块时,海水不会受到影响,无论地震强度高低,海啸都不会产生。
至于海啸产生波浪的高度则取决于地块垂直运动所导致的波浪在向海岸行进过程中如何与海底地形互相作用,这可以推测海啸波行进时的规模。
当在远海时,海啸通常以每小时800~1000千米的速度行进,但在靠近陆地时,行进速度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海啸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它的能量来自于海底的剧烈运动,不会或者很少因为行进过
程中的天气情况而改变。
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
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③地震引发的海啸是否会在中国发生
中国海区地处太平洋西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
那么,我国沿海会不会发生地震海啸?远洋海域发生的地震海啸会不会波及我国并造成灾害性破坏呢?据历史记载,两千年以来,我国只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平均200年左右才出现一次。
这表明我国沿海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很小。
这是因为我国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大都在200米以内,不利于地震海啸的形成与传播。
从地质构造上看,我国除了郯城~庐江断裂带纵贯渤海外,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在我国海区内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所以,即使我国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缺乏引发海啸的条件。
从1969年至1978年我国渤海、广东阳江、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发生的4次大地震结果看,尽管地震震级均在6级以上,均未引发地震海啸。
然而,虽然我国近海海域不具备地震海啸的海洋条件,但地震引起1~2米波高的潮水涌上岸的情况还是发生过的。
如果发生7.5级以上强震,渤海和北黄海不会受地震海啸影响,但台湾及其附近有可能造成一定灾害。
可见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尤其是闽台地区,本地地震海啸灾害的潜在危险仍然存在。
④地震后一旦发生海啸你应该怎样做
◆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海啸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险。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船主应该在海啸到来前把船开到开阔海面。
如果没有时间开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离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
◆如果在船上你感觉到较强的震动,一定不要靠近海边、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听到有关附近地震的报告,要作好防海啸的准备,注意电视和广播新闻。
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
◆当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你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撤离到两侧的斜坡、高丘、地基结实的高地上,切勿在山涧、峡谷底停留或沿河流行走,因为海啸有时会在河流中逆流而上。
◆疏散时,应避开狭窄的胡同和建筑物密集地带,当来不及到达高地时,应暂时躲避到“安全岛”或坚固的建筑物的高层。
因海啸波不止一次,而且间隔一段时间阵发性地发生,所以疏散应坚持1~2小时,切勿一次涌高之后即回去。
◆如果收到海啸警报,没有感觉到震动也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
通过收音机或电视等掌握信息,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
不要去看海啸,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险来临时就会无法逃脱。
◆一旦落入水中,尽可能寻找可用于救生的漂浮物,尽可能地保持体能,沉着冷静,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