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1、Ellozy等认为: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d内 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及影像学存在肠 梗阻的证据,这一概念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 。 其诊断应具备2个条件: (1)术后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体 征及X线影像学肠梗阻的证据; (2)经手术或X线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
术后早期肠梗阻 2、Pickleman等认为:
治疗早期缺乏有效的肠外营养支持,导致病人衰竭
对生长抑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认识不足
尽 量 简 单 , 以 解 除 梗 阻 为 主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2 周以上,肠梗阻症状无好 转,出现进行性加剧,甚至出现肠绞窄 征象。 腹胀、腹痛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腹 膜炎体征,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持续上升 者。
病程2周左右, 可超过1个月
EPII保守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
EPII的疗程较长,医方或患方均可能在治疗过程中缺乏 耐心,失去承受力,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反复 医生对EPII的特殊性缺乏了解,采用不当的手术治疗, 加重病情,甚至导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早期用药物、饮食等刺激肠蠕动,加重了肠壁水肿 和淤积梗阻
体征不明显,肠鸣音弱
胃肠减压量大于500ml,最多2000ml 白细胞:最高时11.55,病程后期正常
病例分享
治疗:1、禁饮禁食,胃肠减压
2、肠外营养、抗生素、镇痛 3、泛影葡萄胺,地塞米松
4、症状缓解后:新斯的明、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2018-7-26:黄绿色水样便为主,量较多 2018-8-4: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80ml),腹胀、呕吐、腹痛 等缓解,药物逐渐停用后无反弹 2018-8-13:出院
腹部CT 检查可见肠壁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腹腔内渗出,无绞 窄性肠梗阻特点。
腹部X线检查:一般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液气平面,但 很少见到肠管扩张的影像。
全腹CT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以及肠腔积液积气, 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同时有助于排除腹部其他病 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梗阻等。——有重要参考价值。
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 EPII 或 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
目 录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3
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无细 菌菌 性感 炎染 症所 致 腹 膜 炎
病理生理
术中肠管损伤
腹腔积血、积液、坏死组织残留
炎症反应 高峰期在 创伤后4872小时
刺激腹膜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肠管粘连,肠迷走神经反射减弱
肠蠕动减弱 动力性因素
EPII
肠腔狭窄或阻塞 机械性因素
术后早期肠梗阻
视诊:腹胀和膨隆不重,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
体征
触诊:腹部坚韧感,肠管粘连越重,坚韧感越明显,触不到 明显的肠袢或包块。
叩诊:叩诊多为浊音或实音。
听诊: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
影像学特点
腹部 B 超可见肠腔积液、腹腔少 量 积 液。
腹 部 X线检查可见肠胀气、多个大小不等的气液平面。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3
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5
治
预
疗
防
临床特点
EPII的临床特点
病史 症状 体征 影像学
发生在术后2W 内,通常在患
腹痛不剧烈, 自觉腹胀,
视诊 触诊
腹部B超
者已“排气”,
进流食后立即 出现梗阻症状
恶性、呕吐,
停止排便排气
叩诊
听诊
腹部平片
腹部c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术史:多见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手术
时间长的病例。
病史 症状 术后早期(术后3~4d )短暂排气、排便, 有肠蠕
动短暂恢复的表现,进食后再出现梗阻, 且症状
逐渐加重。符合一般肠梗阻特点,腹胀是病人的 主要主诉,腹痛较轻。部分病人可耐受肠内营养,
但一进食,腹痛、腹胀便加剧。
时间:常在术后3-7 d, 有91%的病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 不超过4周。
EPII保守治疗有效或缓解的指标
腹胀等肠梗阻症状缓解,恢复每日排气排便(尤其解水 样便,——临床实践证实为重要指标。 ) 24小时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不含胆汁 停用生长抑素、激素等药物后症状没有反弹 肠鸣音逐渐恢复 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 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咀嚼口香糖:假饲
其他治疗
病情有好转:温盐水灌肠、洗胃;新斯的明;莫沙必利等 Ambiru等报道,高压氧治疗腹部术后麻痹性和粘连性肠梗 阻,有效率分别为97%和81%,特别对老年患者效果更为 明显。 参考文献: Ambiru S, Furuyama N, et al.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paralytic ileus and 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ssociated with abdominal surgery: experiencewith 626 patients [ J ].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7, 54 ( 79 ) :192521929.
病例分享
18岁男性,既往有阑尾切除术史
2018-7-10因“粘连性完全性肠梗阻”行“广泛粘连松解术” 术中:广泛粘连,小肠中段见粘连系带,此处肠管缩窄, 近端水肿、扩张,直径约4cm,远端空虚,直径约1.5cm。 2018-7-12开始诉排气、排便,遂于少量流食 2018-7-16诉腹胀、呕吐,偶有阵发性绞痛,体温正常
①术后早期肠梗阻既可以由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 窄、肠壁血肿等机械因素造成(不足10%);
②也可以是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特别是曾 进行手术的病例,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 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即术后早期炎症性或粘连性肠梗阻 (约占90%)。
EPII 由此可见,EP II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 现形式。因此,并非发生在术后早期的肠梗阻均是 EP II。EP II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发生的时间较为 固定,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决定的,而 其他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
正规的营养支持治疗
全肠外营养支持: 全合一,配合输注白蛋白,适当利尿;
①营养不良造成低蛋白血症,致肠壁水肿,影响肠 功能恢复,增加体液从消化道丢失,甚至造成肠腔 狭窄或梗阻。 ②有助于减轻术后高分解代谢,促进切口愈合,纠 正水电解质紊乱。
肠内营养支持: 先经鼻胃管或鼻空肠管予5% 葡萄糖溶液500 mL 静脉滴注, 如无腹部 不适, 即换以肠内营养混悬液, 采取从小剂量、低浓度、匀速输注的方式进 行输注, 直至接受全量肠内营养治疗。
2018-7-16(泛影葡胺 后)腹部平片: 肠管积气 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 左半肠管可见造影剂
2018-7-27腹部ct:肠管积气、扩张,多发气液 平面,小肠至直肠见造影剂残留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3
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5
治
预
疗
防
EPII的预防
1.手术方式选择 Saclarides认为,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 相比,前者对患者腹腔的干扰较小,从而达到减少内 源性炎性介质的释放的目的。
中医治疗
中药:大承气汤加减方
针灸:足三里、中脘、内关、大肠俞等穴位
穴位贴服:足三里、中脘、内关、大肠俞等穴位
康复理疗:红外线、短波等
其他治疗
泛影葡胺:高渗
76 % 泛影葡胺是一种水溶性高渗性溶液,其渗透压为细胞外液的 6 倍, 能将 细 胞外液吸入肠腔稀释肠 液,扩张梗阻近端肠管,提高其梯度压,剌 激 肠 蠕 动;并减轻肠壁水肿,缓解肠狭窄,使肠梗阻缓解。有报告经此治疗后,4 ~ 7 d 梗阻缓解者占69 .5 %, 1 3 ~ 1 9d 缓 解者占 30 .5 % 。 Feigin等 , Chen 等 和 周 金提出 口服泛影葡胺(76 % 10 0ml)1 2h后,造影剂能通过 梗 阻 肠 段, 2 4h 内 到达升结肠,视为治疗有效和无肠坏死指标,可继续非 手 术治 疗;否 则应及时手术 。
4
5
治
预
疗
防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3
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4
5
治
预
疗
防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 EPII ;或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EPISBO)的概 念由黎介寿院士于1995年提出。 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在2W内),由于腹部手术创 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
EPII易患因素
涉及胃肠道的较大手术 手术时间长,或短期内反复进行腹部手术 广泛的粘连松解术,或多处肠管修补、肠切除
腹腔积液或积血多,腹膜炎重,腹腔内有异物 或坏死组织残留
缺乏有效的引流或引流管阻塞
病人年老、体弱、离子紊乱、营养状态差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3
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非绞窄性肠梗阻。临床 发生率大约在0.69%-1.4%之间,占术 并不少见。 后早期肠梗阻的90%,占肠梗阻的20%。
!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
肠管粘连的同时合并有肠壁炎症、水肿和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