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五、爆炸极限的应用
1、爆炸极限可作为评定和划分可燃物质危险等级的标准。爆 炸下限<10%的可燃气体为甲类可燃气体,爆炸上限≥10%为 乙类可燃气体。
2、根据可燃气体、粉尘的爆炸极限可以判定可燃气体混合物 是否具有爆炸性。
3、根据爆炸极限选择防爆电机和电器。 4、区分可燃物质的爆炸危险程度,从而尽可能用爆炸危险性
Hale Waihona Puke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 性越大。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 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 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2)爆炸下限: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 大。
CO
例如:1千克煤块和1千克煤气燃烧的热值都是 2931kj,但前者以10分钟释放,后者爆炸只需 要0.2秒,表现为缓慢燃烧和爆炸。
2、两者可随条件而相互转化。
六、爆炸反应历程(略)
第二节 爆炸极限的计算
一、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完全反
应的浓度。 例1:求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
亦称着火极限。
CO 空气混合物
<12.5% =12.5%
=30% 左右
=80% >8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轻度燃爆 不燃不爆
CO—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 12.5%~80%
H2—空气: 4~75% C2H2—空气:2.2~81% NH3—空气:15~28%等
(3)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数百米/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1000~7000米/秒。
其特点是:突然引起极高压力并产生超音速的 “冲击波”。
二、爆炸的破坏作用 1、冲击波 2、碎片冲击 3、震荡作用 4、造成二次事故
爆炸的危害
1.直接的破坏作用:设备容器被炸毁, 碎片可在100-500米内分散,在大范围内 造成危害。
四、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1、燃爆特性 可燃性混合物—是指由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组成的混 合物均属此类。
工业生产中遇到的主要是这类爆炸事故。
2、爆炸极限 (1)定义: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
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三个条件:
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可燃物质与空气(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
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作用下。
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感应期
感应期:可燃物质的温度在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之后, 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的时间,称 为感应期。
可燃物质的燃烧和可燃性混合物的爆炸之所以存在感 应期,是因为要使化学反应的活化中心发展到一定的 数目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这类燃烧爆炸都需 要经过连续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一定时间才能发生。
Ls 4.8 X
X—为化学当量浓度。
例5:试求甲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式为:CH4+2CO2=CO2+2H2O
将n=2代入式(2-9)得到:
Lx
0.55
20.9 0.209
2
5.2%
Ls 4.8
20.9 14.7% 0.209 2
三、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危险性小。
如:水蒸气,N2 ,CO2 ,Ar等
五、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 性爆炸的关系
比较两者的条件:
燃烧
化学性爆炸性能
可燃物 氧化剂 着火源
可燃物(可燃气体,蒸汽,粉 尘)
可燃物与空气混合或氧气混合, 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着火源
总之:
1.燃烧和化学性爆炸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都 是可燃物质的氧化反应。主要区别是氧化反应 的速度不同。
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化学当量浓度的计算方法和举例(略) 二、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的计算 1、根据完全燃烧反应所需氧原子数计算有机物的爆炸下限和
上限的体积分数,其经验公式如下: 爆炸下限的计算公式为:
Lx
100 4.76(N 1) 1
爆炸上限的计算公式为:
Ls
4 100
4.76 N 4
其中:N为每摩尔可燃气体完全燃烧所需氧原子数。
100℃为3.2—10% 2)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如:CH4:0.1MP时为:5.6---14.3%
5MP时为:5.4---29.4%
3)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如: H2, C2H2,d<0.1-0.2mm时爆炸不传播 4)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如: CH4,100V,1A电火花不炸
Ⅱ.防爆技术
(一)爆炸及其分类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三)爆炸极限 (四)粉尘爆炸 (五)爆炸的危害 (六)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
系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
第一节 爆炸机理
一、爆炸及其分类
1.爆炸——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 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主要特征:压力的急骤升高
100 Lm V1 V2 V3
L1 L2 L3
式中:Lm—爆炸性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L1、L2、L3—组成混合气各组分的爆炸极限,%; V1、V2、V3—各组分在混合气中的浓度,%,且V1
+V2 +V3 +……=100% 四、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种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极限的
计算(略)
例4:试求乙烷在空气中爆炸的浓度下限和上限。 乙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2C2H6+7O2=4CO2+6H2O 将N=7分别代入式(2-7)和(2-8)可求得乙烷爆炸的浓度 下限和上限分别为:3.38%和10.7%。
2、爆炸性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的浓度,可以用来确定链烷烃 的爆炸下限和上限。 Lx 0.55X
感应期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实际意义。
三、防爆技术理论及应用
(一)防止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三个基本条件的 同时存在,就是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二)应用(预防爆炸的技术措施) 消除可燃物 消除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控制点火源
第四节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
一、爆炸温度的计算 1、根据反应热计算爆炸温度 2、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与气体的内能计算爆
炸温度 二、爆炸压力的计算
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爆炸产生的高压 高温高能的气体向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的 空气,形成冲击波。对周围的建筑物, 设备和人员的震荡作用,而造成破坏和 伤害。
3.造成火灾:爆炸产生的高温热量,容 器破裂的静电放电能把周围的可燃性物 体点燃,引起火灾。
4.造成中毒和环境的污染。好多物质不 仅可燃,而且有毒性。
(2)按爆炸反应物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 固相爆炸,见表2-1、2-2)
①可燃气体(纯)的分解爆炸:
受热,受压
C2H2 分解爆炸 2C+H2+Q
②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 C2H2+5O2
4CO2+2H2O+Q
③可燃粉尘爆炸:铝粉,面粉,煤粉等与空
气(O2 )混合物
④可燃蒸气,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2A:5.9-13.6%
3A:5.85-14.8%
最小点火能量: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 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如:H2:0.017毫焦。C2H2:0.019毫焦 5)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 如:H2——空气4-75% H2——氧气4-95% 6)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
三、分解爆炸
1、气体的分解爆炸 如乙炔等。 2、简单分解的摩爆擦炸,性撞击物质。如:Ag2C2,Pb(N2)2等。
Cu2C2 爆炸性分析 2Cu2+2C+Q
3、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火(炸)药,烟花爆竹,如:苦味酸((NO2)
3C6H2OH), 硝化甘油(C3H5(ONO2)3)等。 4C3H5(ONO2)3 12CO2+10H2O+O2+6N2+Q
CO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CO+O2+3.76N2=2CO2+3.67N2 CO在空气中的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6.76=29.6%。 例2:求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 乙炔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式为: 2C2H2+5O2=4CO2+HO2+Q 乙炔在氧气中完全反应的浓度为:2/7=28.6%。
H2
C2H2
NH3
12.5% 4%
2.2% 15%
(3)爆炸上限: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 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 越大。
CO 80%
H2 75%
C2H2 81%
NH3 28%
(4)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 1)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如:CH3COCH3在0℃为4.2---8%
小的代替爆炸危险性大的物质。例如:乙炔爆炸极限: 1.5%~82%,液化石油气的组分的爆炸极限:丙烷: 2.17%~9.5%丁烷:1.15%~8.4%丁烯:1.7%~9.6%。 5、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和面积。 6、确定安全操作规程及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节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1)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可燃物质的化学性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下列
2.分类: ⑴按爆炸性质分:
①物理性爆炸——物质物理变化(to,V,P) 而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②化学性爆炸——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 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 炸,如: 2C2H2+5O2 1/100秒4CO2+2H2O+Q 化学爆炸三要素:气体,Q,化学反 应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