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在英国,写宗教而有所超越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是一部长诗《农夫皮尔斯》,这是宗教文学中最优秀的。

《农夫皮尔斯》作者是威廉·兰格兰德(William Langland),一位出身贫寒的神职人员。

种种迹象表明,诗中那位作梦者兰格·威尔就是作者本人。

他是一位教会的无产者,经常靠给死人做祷告谋求生计。

他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农夫皮尔斯》的创作中。

《农夫皮尔斯》现存的稿本就有A、B和C三种。

A 稿本大约完成于1370年,由序曲和12章节组成,共计诗行2550左右;B稿本在A稿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大约完成于1377-1379年间,全文由序曲和20章节组成,篇幅扩充了三分之一左右。

C稿本成文于1390年以后,包括序曲和22章节,全文已长达7388诗行。

《农夫皮尔斯》全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7章,采用外倾的叙述视点,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下部》共13章,采用内倾的叙述视点,批判人性的缺陷。

诗人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人文主题: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归宿。

意大利诗人但丁,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都曾采写过这个主题。

与这两位诗人一样,兰格兰德企图在人类与上帝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短暂的人生变为永恒。

所不同的是:《神曲》把审视人生的透镜架设有虚拟的世界——即地狱、炼狱和天堂里;《失乐园》则借助遥远的神话,让无可实证的“历史”来见证“真理”。

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则将真实的人间——即他所生活的十四世纪的英国作为考察的对象,让现实本身现身说法,验证《圣经》所传示的真理。

《农夫皮尔斯》为英国的梦幻文学(Dream Literature)的传统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诗的丰碑。

后来,英国人班扬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用散文树起另一块丰碑:《天路历程》。

《农夫皮尔斯》和《无路历程》可以称为英国梦幻文学传统的双子星座。

宗教文学中还有一些属于自由创作的抒情诗是比较好的,不像那些完全依赖《圣经》和别的宗教文献改写的诗歌作品注定是缺乏创造性的,如《坟墓》、《凤凰》、《我把一位处女歌唱》等,都是采写宗教题材而有所超越的例子。

2 史诗中世纪的史诗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史诗的代表作有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冰岛史诗《埃达》。

前期史诗形成时基督教还没有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占君临天下的地位,因此多有异教的精神。

《贝奥武甫》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

后期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后期史诗更多地具有历史性,而不是神话性。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探讨过民间史诗的形成规律。

我以为,史诗通常是从战歌发展过来的,神话的因素是在流传过程中由形形色色的民间说唱艺人添加上去的。

而后期史诗出现时书面文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史诗一旦经好事者整理成了文字,就失去了神话性的生存契机。

正由于这个原因,后期的史诗更多地保留在战歌的形态中,神话性缺失,只能算“准史诗”,与《伊利昂纪》那样的经典史诗存在较大的差异。

《贝奥武甫》《贝奥武甫》从六七世纪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落户生根,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

史诗的故事情节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1903行),叙述丹麦国王赫王罗斯加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宴会厅,遭到魔怪格兰道尔的袭击。

那魔怪为所欲为,连续为害达十二年之久。

消息传到耶阿特人[1]耳里。

耶阿特武士贝奥武甫率十四勇士前往救援。

经过激烈的搏斗,力大无穷的贝奥武甫扯断了魔怪的一只胳膊。

垂死的魔怪逃回自己的洞穴。

第二天晚上,又有一个魔怪前来骚扰宴会厅,此魔乃格兰道尔之母,是为她的儿子报仇来的。

贝奥武甫与她在水潭下的洞穴中展开殊死博斗,最后用魔剑将她杀死。

第二部分(1904-3182行):贝奥武甫凯旋回国。

不久,国王希格列克父子先后死于非命,贝奥武甫继承王位。

他成功地统治耶阿特国达五十年之久。

就在壮士暮年,国内出了一条毒龙。

该毒龙因自己守护的财宝被盗,开始向耶阿特人报复。

它口吐烈焰,毁灭一切。

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贝奥武甫毅然进入龙窟。

在一位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武士的援助下,毒龙被除,但老英雄也因受伤过重献出了生命。

从情节看,《贝奥武甫》具有民间童话性质:主人公三战妖魔,就是民间童话的典型结构。

吃人的巨人,吐火的毒龙,都是民间童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按照民间故事类型学分析,贝奥武甫战胜格兰道尔,属于降妖型的故事,杀毒龙则是开洞取宝型的故事的演变。

史诗的作者将这两种类型的故事合并,塑造了贝奥武甫这个可敬可亲的英雄形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童话可以转化为史诗,反之亦然。

贝奥武甫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他扮演了骑士的楷模和理想的国王双重的角色。

史诗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表现了他对这两种人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期待与渴望。

史诗两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对衬法和象征。

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的青年时代,第二部分写他的老年,这是结构的对衬。

主要情节的童话性质和插曲的史料性质,这是内容的虚实对衬。

另外,作为武士的贝奥武甫和狂妄的武士安发斯,以及作为国王的贝奥武甫和暴虐无道的赫里莫德,则构成人物形象的对衬。

3 谣曲谣曲是一种民间叙事诗。

“谣曲(ballad)”一词与音乐中的ballade(叙事曲)以及舞蹈中的ballet(芭蕾)两词都源于拉丁文的ballare。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谣曲起源于一种叫“凯乐(carole)”的民间舞曲,是“配合舞蹈所唱的歌”。

这种民间舞蹈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引进教堂,成了颂歌,另一支留在民间,发展成谣曲。

谣曲是多国性的诗歌体裁,欧洲的丹麦、挪威、俄国以及美洲的美国等国都有不少谣曲作品传世。

英国是谣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流传至今并有文字记录的共有三百余首,如果把异文都计算在内,总数在千首以上。

英国民间谣曲根据题材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历史谣曲这类谣曲吟唱英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或出现过的事件与人物,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认识价值。

由于口头传统必然导致变异,我们不能期望这部分谣曲在描述历史时能达到什么样的精确程序,在这里张冠李戴,时序混乱屡见不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谣曲作者并非面壁虚构,他们的描述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

如《亨利五世征服法兰西》(King Henry Fif th’s Conquest of France)、《彻维山围猎》(The Hunting of the Cheviot)等便是一些历史认识价值很高的作品。

2、法外人谣曲这类谣曲的代表作当推罗宾汉系列谣曲。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传奇式的英雄,他纠集一群自耕农反抗诺曼封建主的压迫,因而被贬为“法外人”。

[2]但正是在这位气度恢宏、侠肝义胆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世纪英国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和那种不畏强暴、敢于向社会黑暗势力挑战的反叛精神。

罗宾汉系列谣曲保存下来共有三十余首(不包括异文)。

其他如《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ie Armstrong)等也属法外人谣曲。

3、悲剧谣曲这一类谣曲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全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艺术价值也较高。

悲剧主要表现在爱情与家庭生活两方面。

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大胆摒弃世俗的门第观念,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如《托马斯勋爵与美女艾纳特》(Lord Thomas and Fair Anent);姐姐因忌妒将妹妹推下大海(见《姐妹俩》)(The Twa Sisters);年轻的弟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残杀了新婚的姐姐(见《残忍的兄弟》Cruel Brother);受母亲蒙骗的独生子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见《爱德华》Edward)等等。

这些悲剧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

探讨产生这类悲剧的根源应从社会、阶级乃至伦理等多角度去考虑。

4、喜剧谣曲这类谣曲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样以爱情、日常生活为吟唱对象,但再见不到悲剧谣曲那样血腥屠杀的惨景,取而代之的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劳动人民机智与幽默的性格在这里找到了发挥的广阔天地,如《伊斯林顿布政官的女儿》(The Ballif’s Daughterof Islington)、《上当的骑士》(The Bafflad Knight)、《起来,把门闩上》(Get up and Bar the Door)都属于这一类。

5、神怪谣曲这类谣曲与现实生活脱离,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想象与宗教迷信的产物。

有的取材于现存的神话传说,如《歌手托马斯》(Thomas Rymer);有的取材于《圣经》,如《泰佛斯与雷塞勒斯》(Dives and Lazarus)。

还有的反映鬼怪精灵,如《不宁静的坟》(The Unquiet Grav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