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害虫生物防治终稿

害虫生物防治终稿

④大盒生产:大盒生产施用的金属盒为43X36X10cm,盛装上述海绵培养基2.5公斤,密封消毒后先接入共生菌液培养2-3天,然后接入线虫种液,在20-28℃条件下培养。斯氏线虫约3周,异小杆线虫经4-5周便可收获。
⑤收获线虫:把培养好的线虫海绵倒进清洗池中的过滤框内(用60-100目左右的钢筛制成),用水浸泡,水量以淹没后不超过5厘米为宜。再用气泵通气冲洗2-3小时。通过这样清洗,95%以上的线虫后相继离开海绵碎片。停止泵气后,线虫将逐渐沉至水的底层。移开过滤框,待积水滴干后清除海绵渣。经倾注上清液和换清水数次,洗出的线虫经晾干后便可贮藏处理。
明确地提出了:
1)用经济阈限来决定是否有防治的必要;
2)不彻底消灭害虫;
3)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对害虫防治实施其“综合”行动。总的来说,它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属于种群水平,是最基本的层次,它是实施单一种群或混合种群控制方法的联合;
第二层次属于群落水平,考虑多种生物的作用,实行多种有害生物控制方法的联合;
第四节大量繁殖(斯氏科和异小杆科线虫的生产)
实验室用线虫繁殖:大蜡螟
昆虫病原线虫的大量繁殖,是关系到直接应用与害虫防治的重要问题。目前已有两种方法可大量生产昆虫病原线虫。一种是固相培养法,一种是液相培养法。
1.繁殖技术的发展
经历了多年的研究,至90年代,昆虫病原线虫已可在发酵罐中培养,或是通过固相法大量生产,成为一种生物杀虫剂进入了市场。比较成功的方法:1981年Bedding用粉碎的泡沫塑料作载体,用鸡内脏为主要原料,先将共生菌液接入消毒后的培养基中,然后再接入线虫,获得了廉价的高产量线虫,70克培养基产出了小卷蛾线虫4千万条。此方法被广泛的采用,因为低耗能,尤其适应发展中国家,在固相培养法发展的同时,昆虫病原线虫的液体培养已进入发酵罐,每毫升培养液可产出线虫19万条。
直接保护天敌
增加自然界天敌食料
三、害虫生物防治的历史
广东省于1951年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
50年代东北地区研究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
华中地区和华东地区人工繁殖金小蜂防治越冬代棉红铃虫;
湖北、湖南、四川先后从浙江引进大红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
山东引进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获得成功;
《天敌昆虫图册》,
综述
第一节
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途径和方法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广谱性化学杀虫剂的不合理利用
2害虫产生抗药性
3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4产生抗药性
53R
6环境污染食品污染
一、害虫生物防治的概念
农药
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
土壤中移动
土壤胶体吸附
化学降解
植物吸收
光化学降解
挥发
持续农业的特点
(1)农业的外来能源投入必须降低;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是一门研究利用天敌控制植物病害、虫害和农田杂草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研究利用害虫天敌控制害虫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叫害虫生物防治。
新技术:昆虫不育性(辐射不育、化学不育、遗传
不育等)、昆虫激素及信息素、噬菌体、内疗素和
植物抗性等
二、害虫生物防治的原则与方法
1.防治对象
线虫大多适宜于防治生活于隐蔽场所的害虫:土栖性害虫和钻蛀性害虫。一是这两类害虫栖息地隐蔽,施用化学农药往往效果不佳,但线虫能主动运动寻找寄主;二是这两类害虫的生活环境适宜于线虫的运动和存活,由于线虫要借助于水膜运动寻找寄主,同时它本身的生理要求,在干燥环境中无法存活;三是线虫可在致死寄主尸体内繁殖,产生新一代侵染线虫,继续感染此生境中健康幼虫,因此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控制害虫。
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的联合,属于系统水平,它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将多种有害生物的控制方法,溶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中。
这一技术体系是以自然控制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中心,以行为调控为辅助手段,以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为目的
第六章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应用
昆虫病原线虫分类地位:
线虫门(Nemathelminthes)侧腺纲(Secernentia)小杆目(Rhabditida)。世界上已知有11个科的线虫能寄生昆虫,具有用于生物防治的潜力。
线虫与共生菌的关系:细菌的繁殖是线虫生存繁殖的必要条件,若无细菌与其共生,线虫发育则很慢,生殖力下降、逐渐退化。细菌必须在线虫的携带下,进入昆虫体内。
共生菌:斯氏线虫的共生菌能把一系列物质转变为适于线虫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寄主的专一性:昆虫病原线虫的寄主范围较为广泛。如小卷蛾线虫能寄生的昆虫有10目250种。同一种线虫对不同种害虫可侵染力也表现很大的差异。这要求在应用线虫防治时害虫时,一定选择使用最佳的线虫种或品系。
2.繁殖技术
线虫的离体培养有4个基本条件:
在无菌条件下培养;线虫的培养基的原料必须含有蛋白质和一定量的油脂;在培养基中接入初生型的共生菌;保证培养过程中适量的通气。
3.剂型
由于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活的生物杀虫剂,在选择制备线虫剂型的添加剂时,应考虑侵染期线虫的毒力应不受影响、存活期长、运输方便和易于喷施。
第一节形态及类群
斯氏线虫属能够体现种间差异且有一定稳定性的形态特征是:
①侵染期幼虫的长度。这是因为侵染期线虫在特定的发育阶段形成,那时寄主体内的营养已经耗尽,对侵染期线虫的体长不会产生影响,而成虫发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营养状况的影响。
②雄虫生殖乳突数目、尾端是否有刺及交合刺形态。
③虫体各部位比值如根据测量求出的E值(头端至排泄孔距离与尾长之比)。
异小杆线虫属,已知有6个种,其中短尾异小杆线虫(H. brevicaudis)在我国采到和订名。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温度在34℃下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对东方粘虫完全失去致病力,31℃和16℃均不适其寄主,21-28℃范围内其致病力大为增强,25-28℃为最适温度。在28℃时24小时就开始出现寄主死亡,而25℃和21℃时分别在36和48小时才出现死亡。据认为,温度对寄主死亡的影响,可能与线虫的共生细菌有关,由于温度直接影响它的增殖过程,从而决定了寄主的死亡速率。
2.施用时期的选择
田间的应用,其关键在于线虫施入后,能否与目标害虫相遇以及多长时间内有可能相遇。
如用线虫防治桑天牛效果可达82%,而防治光肩星天牛的效果只有46%。其原因是桑天牛的虫道是从蛀入孔垂直往下而且无堵塞,而光肩星天牛的虫道是从蛀入孔往上,而且粪便木屑堵塞,增加了线虫与害虫接触的困难。
对于土栖性害虫,大量的昆虫病原线虫生态研究表明,线虫施入田间土壤中,其种群密度下降速度是较快的。因此线虫施用的时间,应该选择在害虫出现的始中期,当然也要考虑目标害虫的经济阈值。
钻蛀性害虫
:防治的难度。传统的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如注入、注射、堵塞蛀口及人工刺杀等。用斯氏线虫S.carpocapsae 5个品系对蛀杆的小木蠹蛾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发现它们有很高的感染力,当剂量大于每条害虫施放25条线虫时,不同龄期的死亡率可达92%以上。小木蠹蛾是我国北方城市林荫树木如白蜡树、国槐和柳树的重要害虫,危害十分严重。该虫幼虫期长达23个月,不同龄期的幼虫重叠发生在同一虫道内,供试线虫又可在小木蠹蛾的尸体内繁殖和继续感染以后发生的害虫。
(2)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3)生产者的获利必须不断提高,同时产品价格制定合理,对消费者来说也能接受。
持续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化的综合性体系,具有长效特点,力求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维持一个动态平衡,犹如力争害虫和天敌之间也应保持一个动态平衡一样,把害虫种群密度
控制在经济所允许的为害水平以下,发挥其长效特点。
土栖性害虫
每公顷线虫施用量为15-30亿时,桃小食心虫
虫蛹被线虫寄生死亡率达90%以上。
其它害虫:危害甘蔗的突背蔗金龟、危害韭菜的尖眼蕈蚊幼虫、黄曲条跳甲、大黑金龟甲和暗黑金龟甲等。如用线虫防治蛀干的小木蠹蛾,在40多天内出现2次死亡高峰。
前景
用线虫防治钻蛀性害虫前景好。
利用线虫防治地下害虫的困难:目前植物病原线虫的防治是一大难题,尤其是保护地栽培中,茬口单一,一年中作物的生长时间长(9月至次年6月),植物病原线虫严重发生。农民只有通过过量施用杀线虫剂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如此,仍不能控制线虫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昆虫病原线虫来防治地下害虫的难度很大。
害虫生物防治的原则
1农田生态系统的理论为基础
2建立有效的害虫生物防治体系
3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与方法
4增加自然界害虫天敌的个体数量
5改变本地昆虫的种群结构
防治方法
从国外引进
从国内移植
创造害虫天敌在野外繁殖的条件
人工大量繁殖害虫天敌
配合其他防治方法来增加天敌的数量和增强天敌效能
天敌昆虫
昆虫病原微生物
应用农业技术或造林技术去增加天敌数量和增强效能
⑥线虫的贮存:可用海绵碎片吸附已清洗干净的线虫浓液,一般1亿线虫可用50克海绵碎片,用食品袋包装,在4-8℃贮藏室内冷藏半年以上。
第五节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及注意问题
斯氏科和异小杆科的线虫都已用来大规模防治害虫,应用最广的是斯氏线虫的小卷蛾线虫,该线虫杀虫谱较广,易长期贮存,大量培养常量高,侵染期共生菌的携带率高。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的主要害虫有:葡萄根象甲、蔗根象甲、日本丽金龟、香蕉蛀茎象甲、蝼蛄、小木蠹蛾和桃小食心虫等。因此目前还只用于防治土栖性害虫或钻蛀性害虫,还没有用于防治食叶类害虫的成功实例。国内用线虫防治行道树的小木蠹蛾获得成功。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和欧洲研究较多。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科的线虫,即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索线虫科(Mermithidae)、新垫刃线虫科(Neotylenchidae)和滑刃线虫科(Aphelenchida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