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
二、调和营卫退热法
调和营卫是《伤寒论》治疗伤风发热的一种 方法。
卫表受了风邪,症见发热、鼻塞、自汗出等, 形成卫强营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 把发病的主因风邪祛除,才能营卫和谐,所 以调和营卫的目的实际上也是在于解表。
代表方剂:桂枝汤
《伤寒论》强调,服药后须喝热稀粥和盖被 安卧,助其出汗祛邪,适宜于体弱邪轻的太 阳中风之证。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 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 哪一类方剂。
1、辛散表邪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
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 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 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 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
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 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 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 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 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假如见到感冒不分风寒和风热,选择方剂 也不分辛温和辛凉,或者把某些成药当作 特效药,显然是不对的。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 即使热势甚炽,仍然怕见风寒,不欲揭去衣 被,此时治以发汗为主。
发热的辨证论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锦芳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 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 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 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 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
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 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 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 断的重要依据。
者宜润”的原则。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 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 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 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 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 。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 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 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 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 反应。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
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 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
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4、疏卫润燥
代表方剂:桑杏汤 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
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 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 热之邪。
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 杏仁、贝母:宣肺止咳; 栀皮:清上焦邪热;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
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邪在表时,如果用 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 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果。
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 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 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 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温毒初起,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 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
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 桔射干汤加减,赤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 黄散加减等。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3、宣表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 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 里湿邪。
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 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杏仁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 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