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
一国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当日起,中国将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后,中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迅速而有效地推进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
人民币自汇改后,总体呈现稳定且略有上升趋势。
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2005年7月为8.2290,8月为8.1019,9月为8.0922,10月为8.0889,11月为8.0840。
从7月21日到12月31日,在汇率改革的5个多月中,累计升幅接近0.5%。
2006年,2007年人民币汇率总体一直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2007年9月28日美元折合人民币为7.5108。
本币升值代表我国净出口减少,从而总需求下降,这会使我国物价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我国的现象并非如此。
我国CPI同比涨幅从2006年11月份开始加快。
2006年全年CPI同比涨幅为1.5%,但11月份升至1.9%,12月份升至2.8%,2007年3月份突破3%的警戒线,达到3.3%。
央行已经毫不掩饰对通胀的担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项俊波日前在2007年全国货币信贷与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金融宏观调控面临多重挑战。
其中突出问题包括:物价上行风险有所加大,整体通货膨胀压力值得关注。
案例问题:
1.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净出口减少,我国物价反而上升?
案例分析:
原因是:我国执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在我国长期国际收支顺差情况下,货币当局大量购进外汇卖出人民币,以削减人民币升值压力。
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货币当局大量发行人民币,使市场中流通的人民币增幅很大,流动性过剩问题严重,导致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