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分析解析
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分析解析
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式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
况。这一模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然基于地租理
论。由于多核心模式没有假设城内土地是均质的,
所以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
小也不一样,其空间布局图是非常富有弹性的。
(四)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发展
上述三个城市内部结构模式,虽然有地租理论的支持, 可是由于他们的创始人都是美国人,其所列举的土地利用 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般和美国的城市比较接近,至于对其
三、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1.同心环模式的组成
银行、剧院、旅馆等。其显著特点是:地价高,高层建筑、交通汇集 量大。 ②过渡地带:是围绕着CBD的,由住宅、小工厂、商店、仓库 等组成,住宅较低级、破旧,甚至还分布着贫民窟,是新来移民的居 住区,工厂多以轻工业为主。 ③工人居住带:布局紧凑,条件不佳,供较大工厂工人居住的 地带。 ④居住带(中产阶级居住区):较为富裕和宽阔的郊区,因距离 市中心较远,故有独立的购物中心。 ⑤城市边缘通勤带:是一个高价的居住地域,也是城乡交错带, 是供高阶层居住并驱车上班的地带,——也称“CBD有产阶层的郊 外居住地”。
霍伊特的理论承认同 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 制,并在此基础上增加 了交通影响。在伯吉斯
理论中,决定城市土地
利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 距市中心的距离;霍伊 特认为城市用地的导向 因素比距离更重要。
(三)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哈里斯(C. D. Harris)和厄尔曼(E. L. Ullman)两人都认为, 同心环学说和扇形学说都有缺陷,都是基于单中心模式, 忽略了重工业对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 等现实。基于此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 多核心模式。 该模式假设城市内部结构除主要经济胞体(CBD)外,尚 有次要经济胞体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胞体包括未形成 城市前中心地系统内各低级中心地和在形成城市过程中的
3.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模式
1903年赫德(R. M. Hued)发表了《城市土地价值原理》 一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土地价值,认为:城市土地价值的 高低取决于土地的区位条件,即交通通达性决定了土地价 值。黑格(R. M. Haig)进一步指出,城市地租是该地交通通
达性或交通成本节约的函数。
1949年拉特克利夫(R.V. Ratcliff)依据地租理论提出:
间尚有不少富人的豪华公寓。
高低层建筑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第二节 城市CBD
一、CBD的概念与特征
CBD的概念最早由伯吉斯于1923年在同心环模式
中提出。 CBD一般是指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商务办 公业、批发业、会展业、娱乐业的集中地。它具有完 善的市政和交通服务设施,是城市中人流、物流最集 中、商务活动最频繁、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的 地区,是城市、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实际上,除地价因素外,铁路、河流、复杂的地形等 都是影响CBD结构的重要因素。斯科特(Scott)在对美国和 澳大利亚城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CBD往往沿交通轴线延 展,由3个相互渗透的带(功能圈)组成: ①零售业内圈:出售高档和专业化商品 ②零售业外圈:出售较一般商品
③办公事务圈
这三个地带不一定组成同心圆状环绕,特别是办公业 部门往往在CBD的一侧发展延伸。
有在市中心通达性最大点,零售业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同时零售业的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也是最大的,导致 市中心的有利区位被零售商业占据,其外围分别为工 业带、居住带、农业带等。
由于市中心向郊区
放射性道路沿线以及
放射性道路与环形公
路的交叉点,往往也 是商业、服务业、制 造业的集聚地,成为 地价的次高点,最后 导致同心环式土地利 用形式发生变形。
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
异。由于城市中房租存在着显著的垂直差异,因此,
城市土地利用在垂直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异现
象。以易达性和付租能力来衡量,中心商业区的底
层无疑是城市最有吸引力和最易到达的地方,所以 在中心商业区的低层往往为付租能力最高的零售业 所占用。其上层可能为专业性服务业,再上层却不 能排除用于住宅的可能。除了酒店(商业住宅)外,其
它国家的现实性,不一定适用,需要修改。
英国学者曼(Manna)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等城市的模 式。该模式是伯吉斯和霍伊特的模式进行综合,考虑到英 国位于西风带的实际,认为: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的西 部,工业区和贫民住宅多位于城市的东部。
曼 的 英 国 工 业 城 市 模 式
麦基(Mcgee)则将三模式在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 的应用中,提出了修正。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结 构,所以麦基模式中有两组不同的商业中心,一种是西式 商业中心,以从事国际贸易,出售高档进口货物为主,另
墨菲、万斯等人通过对CBD内商务活动的布局研究认为,CBD 中不同区位的交通便捷性不同所导致的产业利润和地价不同,是造成
CBD中商务活动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他们将CBD内的商务活动划分
为4个圈层:
①零售业集中区:这里地价最高,是大商场所在地
②零售和金融服务业区:底层为金融,高层为办公机
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 ③办公业集中区: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 ④低档商业活动区:主要集中占地大的家具店、汽车 修理等商务活动
1.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
2.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
墨菲和万斯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义
为CBD,将符合上述条件的街区圈在一起,就确定 了CBD的范围。
墨菲和万斯对CBD界定的概念示意图
但各国学者对CBD范围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
戴维斯(Davies)提出了CBD的“核心—外围”结构理论, 认为墨菲和万斯定义的CBD范围过大,他将CBHI>4, CBII>80%的地区称为CBD的“硬核”——真正具有实力 的CBD,该区是白天人流量最大的集结区,主要集中了①
①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
2.同心环模式的意义及其发展
此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动态分析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 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为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提出新的办法: ①伯吉斯采用的是人文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即将生态学的研究 思路引入到城市社区研究,认为人类活动的侵入(invasion)和更替 (succession)形成人类的城市社区,表现在:人类活动的侵入引起了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而土地占有者的更迭又进一步引起了城 市社区的更替。 ②他忽视了人类的文化属性,忽视了对人类社会文化层次的 分析,他的学说是基于均质性的平面上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考 虑很少(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后来一些学者虽仍采用伯吉斯的同心 环模式,但却赋予了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 模式。
香港中环的CBD
上海CBD现代大都市的CBD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产物,是适应生产 力进步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和标志。 这里聚集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聚集着实力雄厚的企业工国, 还有与之匹配的专门创造财富神话的精英部落。 当今城市中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类三大 职能设施构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一定量的传统的商业零 售类职能设施。CBD既是经济运作管理中心,同时也是金融中 心和生产服务中心,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 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管 理、金融、服务的创新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经济变革的 发源地。
金融部门、②出售高档或专业化特殊商品的零售商业部门、
③大公司总部等社会专业化部门。其余地区称为“核缘”, 是一个密度相对较低的,起到支持核心作用的外围组织结 构,主要分布了批发业、轻工业和一些低级住宅区。
1972年美国新建高档办公建筑的租金比较表
(单位:美元/平方英尺/年)
三、CBD的内部地域结构
其他成长点。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
网、工业区或各种专业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
多核心模式认为:大城市不是围绕单一核心发展起来的, 而是围绕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区、轻工业 区、重工业区、住宅区、近郊区和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
各种功能中心,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多核心模式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
当代城市CBD的主要特征:
城市的功能核心区 该区是城市经济、科技、
文化、商业等高度集中之地 交通便利 人流、车流、物流巨大 白天人口密度最高 昼夜间人口数量变化最大 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 地价最高 高楼林立 土地利用率最高
二、CBD的界定
进行CBD的研究,首先要划分确定其界线。1954年,美
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研究认为,CBD具有以下
特点: ①区域内常住人口密度最低;
②商店、办公业在区域内密度最高;
③人口流量最大; ④地价最高。 其中,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在具体 划分界线时,首先要以街区为单位进行详尽的土地利用调查, 然后利用各街区土地利用状况,根据CBD高度指数和强度指 数大小进行判断。
(二)均质度
均质度:就是地域均质性的量度,依据信息论的
观点,其计算公式为: D=λ(1-H)
其中:λ:系数; H:熵(是表示随机事件中不确定性的概
念,是对事物无序性的量度)
H ( x) Pi log Pi 其中:Pi:当x取xi时的概率(一般用用地比重表示)
i 1
n
W W D 1 n i log n i Wi Wi i 1 i 1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一)概念
1.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
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2.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
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