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5
具体程序是: (1) 在所要研究的市区地图上罩上大小相等的方格网。方格的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积以0.1—0.3km2为宜。过大,提取的信息粗糙,失真现象严重;过小, 工作量浩繁,职能种类出现过多,容易淹没主要职能信息。
(2)确定要提取的职能种类,每种以一个字母表示。如居住(R)、 工业(K)、商业(C)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2
图 11 - 4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3
交通线的影响
图11-5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4
三、霍伊特的扇形模式(P277)
霍伊特(Homer Hoyt)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 太不现实,因而他于 1939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 形模式 1939年提出。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 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使城市 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轻工业和批发商业 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呈楔形。贫 民住宅区与中产阶级和富人区自成一区,不混杂。 并循不会受阻的方向呈扇形或楔形发展。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图 11 - 6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四、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P277)
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 核心模式。城市内部结构除包括中心商业区 (CBD) 和其他次要的中心地。这些中心地和 成长点皆随着整个城市的运输网、工业区或各 种专业服务业,如大学、研究中心等的发展而 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最后成为中心商 业区,其它中心则分别发展成次级或外围商业 中心和重工业区。易达性所吸引的商业、工业 或贫民,本身便有排斥高级住宅的倾向。因为 后者的区位因素之一便是要远离这些有碍环境 的土地利用。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级住宅区。
第十一章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第一节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一、均质性和均质地域
1、均质性和均质度
地域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 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 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均质度是衡量均质性 的相对程度。
均质度
D= λ( 1 – H )
式中:D:均质度, λ:系数,H:熵
熵: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度的 概念。熵值高,均质程度差。它是对无序性作出的定量 估计。
H(x)= - ΣPi log Pi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均质地域与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 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 别的连续地段。
(6)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 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 小、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 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 理布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二、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 住宅用地: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所 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 租曲线的斜度也较平房大
➢ 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动中最小的 一种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1
若把上述各功能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重叠(图11—4), 各曲线相交,可知道各地段产生经济地租最高的是 什么功能。在完全竞争的社会,所有产生的经济地 租均为土地拥有者以租金的形式收取,各土地使用 者按其产生的经济地租决定其自身的付租能力,向 土地拥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拥有者则把土地租给 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这样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租赁, 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 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住宅之外才 是农业。假设城市所在地区为一均质的平地,各种 土地利用将呈同心环布局。这就是同心环模式的新 解释。
(3)根据大比例尺城市土地利用图式航空照片,结合实地勘察及 其它辅助资料,定出每个方格的主要职能倾向,打上相应的字母。这 样可得到一张城市地域职能总信息图。
(4)将总信息图分解,得出各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如居住职能 信息图、工业职能信息图等。
(5)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画出均质地域的 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 加以修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 区,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均质 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换句话说,均质地 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域(其它职能 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要职能排 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均衡 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4
均质地域的划分方法城市系统在内部均质性的作用
下,各种职能表现出了区域差异。差异的显著之处在各 自区域的中央部位,从中心向边缘,差异的显著程度渐 次递减。这样,在两个质地不同的区域之间必然存在着 一个过渡带。各种区域划分在地图上标出的边界线,都 是这个过渡带的抽象表示。在此思想基础上,采用信息 图法来划分均质地域。城市落在地表上的形状是一个不 规则的几何面,划分均质地域就是根据这个面上各处不 同的职能特征将其切成几块。如果将这个面上所有的职 能信息全部提取出来,那么,界线的位置和划界的方法 便可由处理这些信息得到。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8
图11-2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9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 争的条件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 经济地租递减曲线是不同的(图11—3)。
图11-3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10
➢ 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能 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 零售业为小
E·W·伯吉斯于 1923年创立了同心环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他以芝加哥为例,试图创立一个城市发展和土 地使用空间组织方式的模型,并提供了一个图示性的描述。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 :
Ⅰ
中心商业区
Ⅱ
过渡性地带
Ⅲ
工人住宅区
Ⅳ
中产阶级住宅区
Ⅴ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富人居住区
模式的地租理论解释
➢赫德(Hurd)、黑格(Haig)和李嘉图(Ricardo)等
➢土地的经济地租是指利用土地所得报酬,减去成本 后的剩余。
➢经济地租的量度是:某种土地的生产力与最差土地 的生产力之差。最差条件的土地经济地租为零。
➢以城市商业为例,中心商业区条件最佳,所以其产 生的经济地租最高,离开中心商业区一段距离之后, 由于交通不便,顾客不多,所以其土地没有作商业 用途的价值,其经济地租为零,中间地段所产生的 经济地租介于两者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