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内涵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之“教什么”
任何一堂语文课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想首先不应该是方法的问题,核心问题应该是“教什么”的问题。
现在,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已经不是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别课堂存在的问题,而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以至大家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越来越不会教书了。
如果我们不解决语文“教什么”的问题,就无法真正提高语文的质量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教什么”决定于文本内涵,决定于学生状况,决定于教师自身,但正确的文本解读是其重要前提。
时下教师的文本解读,一般有两种解决途径:一是直接享用他人的阅读成果,二是自己深入阅读与思考。
在信息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各种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甚至课件应有尽有。
许多教师面对这种快捷、省力的信息渠道,往往采用了“拿来主义”的态度。
但在用的过程中,普遍有一种感觉——“得心”不“应手”。
因为,“拿来主义”的课堂往往缺乏流畅性,缺少有质量的生成,往往有水到“渠”不成的堵塞感。
究其原因,首先是,任何现成的资料都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我们只有自己去阅读文本、沉浸文本,才能正确解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其次,当用惯了“现成”的时候,往往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将导致教师的思想缺失。
可见,别人的阅读不能替代我的阅读,他人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思考。
因此,如何戒去浮躁,沉浸文本,学会思考,提升自己发掘文本内涵的能力,既是解决课堂上“教什么”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练就的最为基本的专业功力,这成为我们“合作研修,群体成长”的第一个目标追求。
人们常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
”作为语文教师,深感这话说到了语文教学的“痛处”。
我们要真正过好“解读文本”这一关,首先必须静下心来沉浸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可以是静悄悄地默读,也可以是声情并茂地诵读,由着自己的心与文本字里行间传达出的情愫激荡一番,“共鸣”也好,“碰撞”也罢,让自己的心尽可能地与作者同呼吸,此时的思想会更纯粹些;在自己的困惑处深究一番,只要有了慢慢走、慢慢欣赏思量的心态,自然能够“柳暗花明”。
不能放过自己不解的地方,因为你的不解很有可能也是学生的阅读障碍。
老师得走在前面,字里行间揣摩一下,甚至走出文本穷究一番,只有老师解开了心结,突破了“障碍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这些是教每一篇课文的前提。
但是,我们也会困惑地感觉到:当真的这么去做时,还是会碰到好像没读透文本的感觉,深感功力匮乏。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多读一点书,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开阔自己文化视野,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为更智慧地“亲近文本”、“解读文本”打好扎实的基础,这些别人都无法替
代你完成,这是做好一个语文教师的前提。
其次,要明白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教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什么”呢?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什么帮助?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容。
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作者要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就是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之所以要设置语文,就是要培养这个能力。
第三,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其实,每位老师都能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对文本的真切理解。
当然,这种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上,千万不能抓住片言只语来随意生发。
我们一定要下苦功夫,尤其在学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多下功夫。
文章不厌百回读,当我们不断触摸文本,就能逐渐地与文本接通,就能对文本进行一步步地开掘,从而发现文本深处的宝藏。
第四,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文本阅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有学生、教师、文本作者、教材编者多方参与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对话”的各方,都具有主体性的地位。
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与教材编者与文本等,无不构成具有主体性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对话。
这种对话除了参与方的“多重性”外,更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文本的价值,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深入地沉浸到文本中,这样才可能有高质量的“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他不仅要自己读懂读好,他还肩负着引领学生的重任。
总之,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
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文本挖掘得越深,就会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得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