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需要15天左右,其中约10天都在水中度过。
登革热基本知识
12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
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
近1年的免疫力。
登革热基本知识
13
流行的季节性
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
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 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 恶心、厌食,乏力等。
登革热基本知识
16
皮疹
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 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 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
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
登革热基本知识
17
登革热基本知识
18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疫情没有规律可循,波动范围 很大,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 由输入性所引起的继发病例,甚至导 致暴发疫情的发生
尚未发现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
登革热基本知识
5
相关定义Βιβλιοθήκη 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
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 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 。
登革热基本知识
登革热分布
全球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 超过36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4个国家 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 每年5亿人感染,
9.6千万有临床表现,1千万DF,2百万DHF 每年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基本知识
2
登革热基本知识
3
登革热基本知识
4
我国登革热疫情特点
登革热基本知识
25
登革热基本知识
26
登革热基本知识
27
登革热基本知识
28
登革热基本知识
29
登革热基本知识
30
淋巴结肿大及其他
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 结可肿大,并有触痛;
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 程度升高;
脾肿大少见。
登革热基本知识
31
无症状感染者
有登革热一般临床症状,
且有流行病学史,
具备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无流行病学史,但具备皮疹、出血倾向,
且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或IgM抗体阳性者
登革热基本知识
8
人感染病毒约3-15天 (通常5-8天)-内潜伏期(体内)
疫情发现
病毒在蚊体内大 量增殖8-10天后
可传给人 外潜伏期(体外)
登革热基本知识
9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 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
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里,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 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
研究发现,蝙蝠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
登革热基本知识
10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白蚊伊蚊
登革热基本知识
11
积水——蚊子孳生的“摇篮” 蚊子的生长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一般
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 15 天内 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
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 地。
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 天)内,
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
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
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基本知识
6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
19
登革热基本知识
20
登革热基本知识
21
登革热基本知识
22
出血
约25-50 %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 束臂实验阳性; 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 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
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致死:颅内出血;
登革热基本知识
23
登革热基本知识
24
束臂试验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
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
流行区 。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
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登革热基本知识
7
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
典型登革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
登革热基本知识
14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 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
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
登革热基本知识
15
发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 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 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 最重要的传染源。
登革热基本知识
32
重症表现
严重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50×109/L; 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 低蛋白血症、胸腹水等血浆外渗表现者; 休克表现。 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 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剧烈的腹部疼痛、黄疸)。 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
登革热基本知识
36
控制措施
要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登革热基本知识
易感人群
37
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
救治病人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早诊断、早报 告、早隔离、早就地在有条件机构治疗。
患者救治及隔离
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治疗、卧床休息 地点要做好灭蚊防蚊工作。有条件的,或重症病人 要住院治疗并做好防蚊隔离。
登革热基本知识
33
登革热基本知识
34
重症预兆
在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 严重的腹部疼痛; 持续呕吐; 四肢湿冷; 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 内脏出血(如: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 少尿。
登革热基本知识
35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 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 心肌炎 脑炎 精神异常 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病例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热退。
登革热基本知识
38
清除伊蚊孳生地----控制幼虫:
在疫点周围半径100米范围内开展清除伊蚊孳生地工 作。
根据在本地传播风险,结合蚊媒监测情况,在疫区 范围内开展紧急蚊媒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