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陶艺校本课程》简介
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六十四小节一百五十三个课例六万余字,是一本阐述从少儿陶艺课程开发到课程实施的基础艺术教育专著。
由沈阳市劳动模范、教育专家佟宁芳组织的教育研发团队历经四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积累,刻录下珠江五校师生努力探索、追求梦想的一段心路……
前言部分从陶艺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室的功能建设、教学的有效开展、教材的理想架构五个方面探讨小学陶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第一篇以我们辽宁所地处的红山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新石器时代的新乐文化遗址的考察,探索其中古陶器的形制和特点。
从认知远古陶器的名称、功用到探讨古陶的制作技法。
本章内容不仅是对古陶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深意。
第二篇是本书的重点,探索儿童在陶艺实践操作中,有四十余种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
每种方法运用三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案例加以阐释。
本篇虽然以探索制陶技法为主线,但是书中展现的千余件陶艺作品会让你发现我们珠江五校学生的童真与趣味。
第三篇是通过欣赏现代陶艺家富有个性美的作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其中以了解中国本土陶艺家为主,突出中国元素和红山文化特征。
同时也兼顾了美日欧的一些陶艺作品,意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特征。
“突显鲜活的儿童情趣与鲜明的本土文化;融汇艺术实践、科学探索与文化体验于一体,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巧妙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
”这是珠江五校劳模创新团队对这本教材的编撰理念。
校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课程开发与师生成长同步;
团队精神、创新理念、整合意识、实干作风、实现路径。
2、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艺术协会、艺术展馆、科研机构、研训基地、民间艺人、文化遗址
3、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研修活动促进专业成长,有教有学重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专业成长,
成就特长突显专业价值;社会艺术实践促进专业成长,资源整合添活力。
4、教室的功能建设
根据教学的需要规划教室布局,分别为泥料储备区、陶艺制作区、泥坯干燥
区、素坯彩绘区、成品展示区、生物养殖区、网络采集区、阅读拓展区、清
洗防尘区九个功能区的布置。
5、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课前准备、分组实践、复式活动、欣赏交流、作品展示、卫生清扫
6、教材的理想架构
突显鲜活的儿童情趣与鲜明的本土文化;融汇艺术实践、科学探索与文化感
悟于一体,有效整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巧妙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观
念、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
学校暖记忆课程理念:让美好童年在这里留下温暖的记忆
基于“暖教育”之哲学,我们提出这样的课程理念:让美好童年在这里留下温暖的记忆。
这意味着——
1、课程即情绪体验。
课程需时刻以儿童的需求为前提,要准确掌握儿童的兴趣点、兴奋点。
课程应与儿童的情感方式密切相关,是温暖的而非冷漠的知识。
当儿童对学习知识、学习场所、学习导师产生了情感,更容易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课程应当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把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都尽量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这样才能把冰冷的知识转换成温暖的学习记忆。
2、课程即生命场景。
“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场景记忆联系在一起的,这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关,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就意味着课程须臾离不开儿童的生命活动本身,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游戏等多种授课方式,真正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过渡。
3、课程即整个世界。
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整个世界都是课程。
有什么样的自然,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自然、社会以及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只有源于儿童的课程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让教育贴近生活,回归自然,走进社会,构建儿童感兴趣的课程,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养成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习得各种本领,使儿童在与整个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自身,真正让生活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基于上述课程理念,我校将课程模式定位为“暖记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