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摘要】县域文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繁荣县域文化,发展县域经济,是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
发展县域文化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文章从文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问题。
【关键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县域文化属狭义文化范畴,指的是人们在从事政治、经济和精神等活动时创造的具有县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心理情感、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的总和。
我们所指的县域文化是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县情为依据,以开发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文明为方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从实际情况看,区域经济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上。
因此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但是,有些地区抓不准文化产业工作的切入点,找不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理不清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实际建设效果不佳。
因此,必须积极探索解决当前县域文化建设中的问题,用新的思路和办法不断促进县域文化发展与繁荣,大力提升县域软实力,才能真正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当今社会,文化与县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谁注重县域文化的发展,谁就会在县域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首先,文化品牌是扩大县域知名度的重要名片。
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可以凝聚商气、人气,对地方发展作用很大。
国内外很多地方,其历史文化、名人名事、地方特产、旅游名胜,都已成为其代名词和地方名片。
靠这些地方名片,甚至能形成一条庞大的产业链,解决发展、就业等诸多难题。
其次,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的增长点。
以粗放型发展为代表的旧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集约型、环保型发展方式开始兴起。
陕西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文化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三,文化精神是跨越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和熏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具有不同的精神品质。
培育优秀的地域文化,培育公民良好的文明素养,以先进的文化精神来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文化素质是和谐发展的新动因。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聚集各种发展要素、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新动因,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积极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
而我国的县级单位恰恰是财力薄弱的地方。
除了东部部分县市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外,大多数县财政都不宽裕。
有的县一年财政收入还不到5000万元,即使每年将财政收入的2%用于发展文化产业,也只有100多万元。
资金成了制约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多功能、高档次的现代化标志性设施,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资源稀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条件。
县域不是文化生产和创意中心的现实决定了县域文化产业是一种资源依赖型产业,文化资源的数量与禀赋对县域文化产业影响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我国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国土辽阔,文化资源密度并不高,资源的稀缺性在县域范围内表现的更加突出,大多数县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不足以成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
(三)文化人才短缺:我国县域人才匮乏,高层次的人才比重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比较低,优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据估计,农村人口外流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数的86.3%,外流人口的整体素质普遍高于留守人口。
这种现状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
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高,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被削弱。
(四)文化市场狭小:县域文化产业市场狭小。
县域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先天的局限性,那就是市场狭小,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低,恩格尔系数高,老百姓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都要用于基本生存需要以及子女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比例很低,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
加之文化经营者市场风险意识淡漠,市场开拓能力弱。
缺乏市场意识更是当前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五)文化产业面临新的挑战:首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新挑战。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纸质媒体产生巨大冲击,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电子媒介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特点,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的思维将更加开阔,思想观念更易受到影响,文化由单一走向多元,互动性更加明显,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强势竞争的新挑战。
当前,国际传媒娱乐业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国内也相继组成大型文化集团企业。
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在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很难抵挡大型文化企业的重大冲击。
面对激烈的竞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任务艰巨。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挑战。
文化体制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改革将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改革付出的成本也会很高。
但是,现行文化体制不改革,就不能从根本上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县域文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能否适应改革形势,也成为其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一)实现四个转变,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1、转变思想观念。
明确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大中共中央提出的重大决策,绝非权宜之计。
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然而,传统的文化人在感慨决策巨变的同时仍旧依偎在文化事业这把意识形态的保护伞下“等靠要”,捧着金碗讨饭吃。
尽快转变观念,已成燃眉之急。
2、调整理论坐标。
实现从事业“一元”向产业“多元”的转变。
文化历来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
实际上,文化是意识形态、经济、文化自身三律合一的综合体,不仅具有精神价值,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产值已仅次于汽车工业。
而世界第一大产业则是旅游业。
入世后,在我国已登录的德国贝斯塔曼、澳大利亚新闻集团等资产逾百亿美元的文化产业集团,都把我国作为一个大市场来开发。
活生生的事实,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对传统理论进行创新。
只有明确理论坐标,实践才会有根基、有方向。
3、变更体制基础。
实现从管理向经营的过渡转变。
传统的文化供给制,使我们特别注重内部的管理;改革开放后,经营又被认为只是赚钱,而对无偿服务的公益事业不屑一顾。
面对国内和国际文化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文化单位和实体必须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大的变革,为各种文学创作、文艺演出、文化事业等文化经济活动寻求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没有这样的综合职能,就很难建立具有很强适应力的市场模式,在竞争中取胜。
4、政府职能实现从微观管理向中观、宏观支持和保证转变。
加入wto后,文化产业运作严格依照有关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
就现状而言,我们与国外并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明显弱势则在投入不足上。
低投入抗争国外高投入的竞争几乎是不可能的。
加大投入力度由此成为政府职能之重。
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将会使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落到实处。
(二)从实际出发,做大做强县域文化产业。
1、找准定位,积极打造县域文化品牌。
找准文化定位是推动县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国县级行政单位绝大多数是农业经济占主体,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
这种现状决定了县域不是文化生产中心,不是创意中心,也不是文化生产要素集散中心,而只能是文化生产和创意中心的边缘地带,是增长极的外围。
这种二元结构决定县域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可不必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追求门类齐全、自成体系。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和下游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精心选择突破方向,打造县域特色文化品牌,这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2、抓住特色,培育县域文化“拳头”产品。
要培育县域文化的“拳头”产品,就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确定特色项目。
其次,要做大做强,努力形成规模效应。
搞民间文化,就要集中开发,形成县域文化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搞旅游,就要连线成片,形成一个能够留住人的旅游圈。
再次,要提高档次,建设一批能够集中反映和浓缩县域文化的标志性工程。
3、挖掘潜力,推出县域文化“土特产”。
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积极开掘、发挥各地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立足本县本土,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引导和扶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形成县域文化的“土特产”。
4、开阔视野,破解县域文化发展“四大瓶颈”。
县域文化发展的“四大瓶颈”分别是资金瓶颈、资源瓶颈、人才瓶颈和市场瓶颈。
破解这“四大瓶颈”是发展县域文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资金瓶颈的破解。
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载体,也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
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之一就是走项目牵动之路。
项目是纲,纲举目张。
不少县发展文化产业缺少资金这是事实。
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好的项目。
资金是当代经济中最活跃、最易于流动的生产要素,哪里有更高的获利机会资金就会流向哪里。
关键是你有没有“钱景”诱人的项目。
有了好的项目,不愁没有资金进来。
其次要提高投资成功率。
就产业属性来说,投资文化产业比投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风险更大,不确定因素更多。
这就要求重视投资质量,尽量避免失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实现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县域本来就缺少资金,如果搞了几个项目不成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而且也打击了基层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形成资金匮乏与低速发展的恶性循环。
第二,资源瓶颈的破解。
解决县域文化资源瓶颈,首先需要摸清家底,统筹规划,高效利用现有资源。
除了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还要培养一种资源发掘和利用的特殊本领,这种特殊本领的核心就是“整合”。
资源整合能力是一个地方和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
缺乏资源整合能力,只局限于各自利益的“小农式”的封闭经营能力,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产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这对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尤为不利。
因此,要善于珠联璧合,把零星、分散,聚合性差的资源整合在一起;要善于小题大做,把规模小、实力弱的资源做大做强;要善于点石成金,在非文化资源中发掘文化内涵,或者添加文化元素,使其变为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