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安徽17县级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 安徽17县级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安徽篇)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包括企业、园区等),梳理各县的主导产业、文化资源,重点文化产业相关规划项目等。

区位基本简介基础设施经济一、肥西县基本情况肥西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位于安徽中部,江淮流域之间,东临巢湖,西接六安,南望舒城、庐江,北邻长丰、寿县。

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为90万亩。

全县共有14个乡镇、2个管委会,共辖村295个,居委会29个,社区10个,总计334个基层自治组织,总人口88.9万人。

肥西县辖10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高刘镇、官亭镇、小庙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历史悠久,商、周为“淮夷”之地,战国时为楚国地,汉为九江郡合肥、成德二县地,东晋后全属合肥县,1948年12月建县。

人杰地灵,是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祥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苗木花卉生产和家禽养殖第一大县,全省蚕桑生产十强县。

2010.10.26日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我省肥西、霍山、繁昌、南陵、怀宁、入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

肥西是淮军的发祥地,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里。

主导产业与文化工业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是05年的3.1倍,比上年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8.1亿元,是05年的4.75倍,比上年增长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5亿元,是05年的8.14倍,比上年增长47.6%;财政收入20.2亿元,是05年的2.78倍,比上年增长27.5%;地方财政收入10.2亿元,是05年的3.14倍,比上年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是05年的2.33倍,比上年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6047元,是05年的1.88倍,比上年增长11.7%;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由05年的35%和35.7%,提高到51.1%和44.3%;三次产业比重由05年的22:44:34,调整到15:60:25。

全县综合实力已连续7年位居全省十强、连续6年跻身中部百强,并于2008、2009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一类县的第一名。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千亿大桃花”工业板块已现雏形。

以桃花、小庙、紫蓬为节点的“金三角”园区、新港工业园和新型工业示范园建设加快;桃花工业园税收突破10亿元大关,国家级合肥出口加工区获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国家部委待批;乡镇工业聚集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工业平台6平方公里,全县园区建成面积达57.6平方公里。

完成新桥临空产业园发展规划、新型工业示范园总体规划。

园区合作加快推进,柏堰科技园二期10平方公里启动规划建设,新港工业园二期56平方公里签订合作协议。

全年新开工项目110个;净增规上工业企业87家,总数达287家;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66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4亿元,分别增长60.7%、52.2%。

农业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58亿元、增长10%,增加值31亿元、增长12.3%。

省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顺利建成,出栏家禽7500万只,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新增苗木基地8000亩,荣获全省绿化模范县;新认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2个,廖渡村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示范村。

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副产品加工项目8个,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2个、市级以上示范组织7家,成立肥西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新评定安徽省农产品著名商标1个;新认证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

合铜路高效农业示范带初显成效,中国中部花木城苗木、花卉两个精品交易市场建成运营。

一、二、三产交融发展,新增星级农家乐9家。

林权制度、水管体制、农村道路管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文化资源县内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国家自行车运动训练基地紫蓬山,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风景区三河镇,对台交流的特殊载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全国农家乐示范点三岗村,有全国农村改革发祥地小井庄等,为发展各类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文化市场繁荣。

现有涉及娱乐、音像、印刷、书报刊、演出、美术和艺术培训、电影、互联网等9大市场多个行业门类,发展有网吧经营户105家,音像书报刊、印刷、歌舞、演艺等经营户150多家,这些现代文化企业丰富了市场,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人才和队伍优势明显。

据统计,目前县内拥有国家、省、市三级文艺专业协会会员100多名,其中省级以上70多人,县文联下辖六个文艺团体,拥有会员600多名。

培育民间文化团体50多家(户),新兴起来的摄影、书法、美术、音乐、歌舞、体育健身培训经营户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涌现出一批会策划、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项目截止目前,全县共编制或运作文化产业项目26个,其中紫蓬乐园、三河河滨广场、中国中部花木城、紫蓬山笑翻天体育乐园、小团山香草农庄、三岗林家乐生态旅游开发、中设创意产业园、河野折纸文化产业基地、紫蓬山坤育灵壁石精品博览园等十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先后被纳入合肥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其中刘老圩恢复建设及周边旅游开发项目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项目。

近年来,肥西先后成功举办了八届“三河民间文化艺术节”,四届“安徽紫蓬民间诗歌节”,八届“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七届中国合肥苗木交易大会,多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水文化节、庐剧文化节、葡萄节、美食文化节以及红色之旅、系列广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肥西中国中部花木城大力发展会展业,积极筹办了休闲旅游文化节、全省集体婚礼、年货购物节以及各类室内体育赛事活动等。

立足扩大影响,外树形象,2008年5月,县承办第五届安徽省花博会,邀请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来肥西花木城广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2008年12月,中宣部、国家科技部等8部委联合组织的2009年全国“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肥西中国中部花木城举行,并分别在花木城和山南镇小井庄举办大型专场文艺演出。

09年11月,第七届苗交会期间,县邀请了央视三套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来县举办“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肥西专场文艺演出,并在央视三套播出,各类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县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文化产业招商、宣传、推介活动,2007年至2009年策划编制的紫蓬乐园、佛教文化园、刘老圩复建及旅游开发项目、小辞店戏院等7个文化产业项目,被市委宣传部列为“两博会”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三河河滨广场建设、肥西县三岗文化旅游等3个项目被列为2009年中博会和徽商大会文化产业招商项目,今年,又推荐小团山香草农庄、三岗林家乐生态旅游开发、中设创意产业园、三河鹊渚文化广场、桃花岛旅游度假休闲区、李府粮仓保护区等6个项目参加第六徽商大会文化产业宣传推介活动,县内许多文化产业项目被上挂到多家招商网站和主流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先后投资4000万元实施刘老圩复建及旅游开发工程;引进外资2000万元开发配套旅游项目——小团山香草农庄已投入运营;投资3000万元建造舒王墩汉墓园,一期工程已近完工;支持募集社会资金3000万元重建紫蓬山西庐寺已竣工;引进资金1亿元开工建设紫蓬山旅游休闲度假湿地公园;政府投资1.2亿元建设的中国中部花木城一期06年使用,并引进外资5000万元投入二期工程建设,目前苗木及花卉两大批发市场已投入使用;引进资金3000万元建设紫蓬山笑翻天体育乐园项目已运营三年,经济、社会效益收效俱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肥西老母鸡家园自2007年10月经营以来,每年收入近1000万元,该集团发展的肥西老母鸡餐饮业已发展至64家,广泛分布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十多个省会大城市。

截止目前,全县生态休闲农家乐发展至46家,省级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广泛吸引了省内外游客。

据统计,2009年肥西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其中旅游文化产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我县将进一步依托现有旅游文化资源,加快文化资源与产业集聚,实施“行政推动、政策调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科技促动、旅游拉动”系统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生态休闲、饮食娱乐、民间传统文化等龙头企业,将肥西文化产业真正发展成为具有县域特色的朝阳产业。

二、肥东县基本情况肥东县地处江淮之间,居皖中腹地,是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的东大门,东望滁州,南滨巢湖,地理位置优越,史称“吴楚要冲、包公故里”。

全县总面积2206平方公里,人口108.4万,辖18个乡镇、331个村(居、社区)全县总面积2206平方公里,人口108.4万,辖18个乡镇、331个村(居、社区)。

主导产业与文化自2002年以来,连续九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2008 、2009连续两年荣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

2009、2010年荣获“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同比增长18.9%(可比价)。

财政收入23.5亿元,增长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增长46.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增长55.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亿元,增长19.4%。

完成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增长34.9%。

农民人均纯收入838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57元,增长19.4%。

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4.2亿元,增长54.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5.1亿元,增长31.2%,增速领跑合肥市各县区。

新增规模企业22户,累计达264户。

产值超亿元企业104户,其中超10亿元企业7户。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总量突破百亿,达139.1亿元,同比增长66.8%,创历史新高。

项目引进落地速度加快。

全年引进内资172.1亿元,其中省外1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3%;引进超千万元项目8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1个。

全年新开工超千万元项目84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5个。

种植业全年粮食总产72.3万吨,增长4%。

全县新增设施栽培2500亩、露地蔬菜1.5万亩、水生蔬菜1万亩。

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总数达到94家,销售收入达101.8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超百亿元县。

改造县乡公路53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9座。

植树造林4.3万亩,被评为全市植树造林工作先进单位。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

投入6亿元实施了30项民生工程。

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参保缴费率达96%,15万名60周岁以上居民按月领取养老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