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宜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一、顺道“道”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
属于主观范畴的“道”,主要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主要是指客观经济规律。
这里用的是最后一种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经济规律。
比如,《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夏秋冬,不更其节”等等。
二、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国家必须“令顺民心”,“从民所欲,去民所恶”,乃为“政之宝”。
司马迁提倡“能巧致富”,他说“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三、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事业成功的三大要素。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近代成功的企业家也都注重人和,创办申新纱厂的大企业家荣德生治厂以“《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对待下属,“管人不严,以德报人”,“使其对工作不生心,存意外”,“自治有效”。
四、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也要守信。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管子》特别强调要取信于民,提出国家行政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不行不可复”。
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必须言而有信。
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就是治国大忌。
治国如此,治生亦然。
我国从来就是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五、对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这句中国名言说明在我国古代治国、治军、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彼殆。
”《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治国必须有预见性,有备无患,预则成,不预则废。
六、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治体系,包括天土法治、财税法治、人才法治、军事法治等等。
韩非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他还主张应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得守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关于人的行为规律。
孔武提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1]。
在管理中,要重视研究人的规律,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去满足人的欲望,办事情才能符合客观实际。
关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况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2]的观点,强调人有掌握天时、使用地利的办法,如果放弃人的努力,期望天地的恩赐,那就太糊涂了。
关于奖励和惩罚问题。
认为要用赏赐去鼓励人们不怕牺牲,为国立功的精神和行为,用刑罚使干坏事的人害怕,并得到约束。
关于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思想,荀子指出:“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3]。
这里,荀子提倡的就是集体行为,他认为群体性是人类本性之一,人的生存不能离开群体。
总之,我国古代十分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各种群体关系,包括家庭邻里、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界,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对更大实体的责任。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4]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
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为”向“为人”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体现在家庭、行业、国家一切方面的管理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越是注重自身行为的素质,其“为人”即管理的效果就越好。
我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
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三、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普遍贯穿着经权观,“经”指“变中不易的常理”,即管理中普遍的稳定的原则,“权”指“应变的权宜”,即根据时空和势态变化而不断改变着的方法和策略。
这种经权观要求“执经达权”,即根据普遍的管理原则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来选择和确定合适的管理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管理目标;同时要求“通权达变”,即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势而随时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德治礼治的恒久之道正是由于不断的变通才得以持久,得以实现的。
四、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军事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战略管理思想,这已成为今天军事乃至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思想宝藏。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着重指出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
他强调事前必须周密分析条件,充分考虑“道”、“天”、“地”、“将”、“法”这“五事”,做到“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5]。
在“五事”的基础上,还要探求和对比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称为“七计”。
这里所说的“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管理目标,“天”和“地”相当于时机和环境,“将”指有能力的管理者,“法”则相当于制度、纪律、组织。
“法”即是经营学中的经营管理能力。
五、“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管理思想古代管理思想是以整体和谐观为基础的。
也就是把管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过程,促使社会与自然、管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管理组织内各种组成之间达到最佳和谐,把管理的各个要素和功能组成一个统一的有序结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灵魂是和谐观。
它以追求管理系统的协调、和谐、稳定为目标,在生产管理上实现“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上实现“天下一家”;在人事管理上实现“知行合一”和“情理合一”。
和谐观使管理不仅表现为一种科学的理性操作,更是一种人们所创造的理想境界。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一个组织中的成员都能自发地按照规范和要求办事,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组织的宗旨和荣誉,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他管理,虽是近现代才在中国长期使用的术语,但相关思想,则早在人之初就已出现。
中国古代学术以人文为主,管理是其主要内容。
管者,古乐器名,泛指细长圆形中空之物,衍义枢要、管制、包容、包管;理者,治玉也,衍义治理、治疗、温习、义理、道理、法则、名分等。
管与理结成管理一词,其义精深明确。
管以理,以理管。
从先秦至清末,中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如何管理社会、协调人际关系上尽心尽力,形成丰富的管理思想。
但这是集权官僚制的管理,其经济基础和对象,主要是小农经济。
任何管理思想都不是先验的,而是有着一定历史传统的维系。
我们祖先的管理思想综合体现了“顺道、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测”,对提高现代人们的管理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易经》“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
《易经》分好多支脉,其中“周易”影响最大,此外还有“归藏易”、“连山易”等等。
近代有学者考证,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而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思想,无不渊源于“易”。
《易经》堪称中国管理智慧的源头,其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易经》原理影响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易道管理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起来,这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了预测、计划、决策、组织、沟通、变通、控制、用人原则等诸多现代管理学中所关注的问题。
儒家思想单从管理的角度进行概括就是“修己安人、举贤任能”。
修己安人与中庸思想孔子认为领导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伦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
孔子认为,管理者得到被管理者的信任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被管理者的信心的高低,对于管理工作的成败,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史记》中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这种以信立业思想的最好佐证。
孔子这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企业管理工作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发展的目标。
孔子提倡在管理时对民众“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即既要施惠于民,又不过度耗费;既要役使百姓,又不使产生抱怨;既有欲求,又不贪心;既庄重又不傲慢;既威严又不凶猛。
刚柔相济、恩威并用,这就是“中庸”思想在管理中的体现。
举贤才与任而能信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选拔正直的、有真才实学的人居于高位,则民众就会悦服,反之,则民众就不会悦服。
这反映了孔子的任人惟贤的人才管理思想。
“任而能信”是孔子人才管理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对于考查合格已被任用的人,应在工作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是用好人才、发挥其才干的重要条件。
孟子则以“选贤与能”与“任而能信”为推行仁政的组织保证,他认为,国君选用贤能的人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如果身边的人说贤能,不能相信;大夫们说贤能,也不能相信;全国的人都说贤能,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贤能,才可任用。
身边的人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并且考查之后发现他真的不行,才可罢免。
这样才能选用贤人,做好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