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判定方法
二里九年制学校孙永胜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进行探讨。
主要内容包括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生理生化机制、中枢疲劳机制、外周疲劳机制;运动性疲劳的简易判断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自感用度。
【关键词】运动疲劳消除
1前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运动能力或者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的生理过程。
疲劳易导致损伤的发生和影响训练效果。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对疲劳的准确判定是非常重要的。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査阅大量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资料。
2.2通过对大量样本的观察,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可能机制。
3.1.1生理生化机制。
3.1.1.1衰竭说:疲劳因体内能源物资的耗尽所致。
特别是糖原和磷酸肌酸(PCr)的消耗。
其依据是,在长时间运动产生的疲劳,常伴随着血糖的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现代生理学的许多实验材料也支持了这个假说。
伯格斯特龙发现A TP和CP的储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持久,且发现当疲劳时ATP只略微下降,而CP下降十分明显,表明CP的消耗对疲劳的产生更为重要。
3.1. 1.2堵塞说:认为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主要是乳酸积累。
其依据是已疲劳的肌肉中,乳酸等代谢产物增多,而乳酸堆积会引起肌肉功能下降,使肌肉收縮减弱。
3.1.1.3 "内环境稳态失调"说
内环境里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它依靠细胞与器官的自身调节,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的调节实现动态平衡,即维持自身稳定。
当这种稳定状态被打破,造成失调时,被认为是疲劳。
3. 1.1.4 "保护性抑制"学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无论是体力的或脑力的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当工作时大量冲动刺激皮质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
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这对大脑皮层有保护性作用。
3.1-1.5 "突变"说:"突变"理论认为当身体能量物质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兴奋性突然崩溃了,使身体的输出功率突然下降。
在细胞遭受损害之前以疲劳出现迫使运动停止,起到保护作用。
3.1-2中枢疲劳机制: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从大脑皮层直至脊髓运动神经元。
中枢运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改变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使神经冲动发放的频率减少,转而抑制。
3.1.3外周瘐劳机制:外周疲劳是对发生在外周(肌肉本身)的运动性疲劳的一种粗略的定位。
当前,对外周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细胞膜、T管与肌浆网(SR)、线粒体、横桥等部位.
3.1.3.1神经一肌肉接点:肌肉兴奋依赖于肌肉细胞膜上运动
3.1.3.2肌细胞膜:细胞膜是运输及产生动作电位的门户。
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和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胰岛浓度下降,肌细胞失钾、自由基的产生等都可以对钠泵的活性具有潜在的影响,从而引起肌细胞膜的通透性、兴奋性发生改变,导致肌肉疲劳。
3.1.3.3肌质网:肌质网终池具有贮存钙离子及调节细胞浆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在肌肉收縮和
舒张过程中都起关键的调节作用。
其功能下降与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3.1.3.4线粒体:线粒体是氧化产能场所,运动导致的肌细胞浆钙离子浓度过分上升,会使钙离子大量进人线粒体,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
因此,人1?的再合成速度却减慢,造成氧化磷酸化过程的解耦联现象,这样就导致细胞能量供应障碍。
疲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也不尽相同,。
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判断疲劳的方法,应作综合评定。
这里仅介绍劳,几种可供判断疲劳的生理,生化和心理指标及测定方法。
高。
1生理指标
3.2.1.1肌力测定
3.2.1.1.1背肌力与握力。
可早晚各测
如次日晨以恢复,可判断为正常肌肉疲劳。